温村那些有温度的餐馆就这样走散了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最近,蒙特利尔一家中餐馆的菜单进了哈佛大学图书馆,不是因为他家的菜如何美味,而是老板的坦诚带来的别样用户体验。比如,老板会在配料和价格后面加上坦诚有趣的批注:“陈皮牛肉—和我们的左宗棠鸡比起来,这个不怎么样”。或者是这样的,“水煮鱼片:在中国,我们会使用鲜鱼,但由于价格极高,这里我们只能使用冷冻鱼片”。这份诚实的菜单引起了许多媒体的注意,因为一般的餐馆都是赞美自己的食物,而这家老板却给了客户最真实的建议。

  到底怎么才算是好的餐馆?记得八十年代的小饭馆里常常看到墙上的四个大字:宾至如归。能真正用心做到这四个字的餐馆,生意应该都不会差吧。可是,世事无常,尽管苦心经营,还是有不少从业者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离场。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属性在温村的各色餐馆里有着最生动的体现。什么德餐、印餐、韩餐、日餐、意大利、土耳其,应有尽有,中餐更是不必费心就能寻到。真正能让你一再光顾的确实是那些让你宾至如归的。

  离家很近的商业街上有家连锁的披萨分店,店主是一对来自天津的夫妻。店面不大,大多客人都是取了就走,可是我和孩子经常会坐在那里吃,因为老板娘和我相处地像好友一样了。每一次,孩子坐在小桌旁吃着喝着,我和健谈爱笑的老板娘就聊聊星座,聊聊孩子和学校,总是意犹未尽。喜欢那种热情又随意的交往,那家披萨店就成了孩子放学后的必备加油站。有次暑假回国,突然看到她的朋友圈直播了一场火灾,那场火带走了他们苦心经营的披萨店以及旁边的两三家小店。那片旧址上至今没有新盖什么建筑,每次路过,还是会心生遗憾。而我和老板娘的友谊只剩下朋友圈的点赞了。

  还有一家北京夫妻开的日餐馆曾经长达几年都是孩子的最爱。老板总是默默地做着寿司,老板娘则是温柔地与客人们聊一聊。每次儿子要吃乌冬面的时候,老板娘阿姨就了如指掌地送来他喜爱的辣粉瓶子,顺便聊聊他手里的中文书,夸赞孩子的中文功底。附近许多西人客人也常来拿外卖,看得出社区的人们都和老板娘很熟了,总是会聊上几句,让人觉得一片祥和,岁月静好。就这样,他们看着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每次暑假回来都要赞叹小伙子的身高。他们的餐馆也成了我家后厨一样,每周都要光顾两三次。突然有一天,老板娘说,我们要把店转手了,已经经营了十一年,每天从早到晚的忙,亏欠孩子太多。孩子现在要上十二年级了,他们准备把店转了,好好陪孩子这一年。虽然颇为不舍,但也为他们的儿子感到欣慰。后面接手的是一对华二代小夫妻,因为店面装修都原封不动,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光顾。年轻的老板娘也非常温柔热情,大着肚子忙前忙后,让人很是心疼。小宝宝出生后,就把宝宝放在角落的婴儿车里继续工作。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半年,年轻的妈妈实在心疼孩子,二人商量后还是决定把店关了。自从这家日餐店被重新装修成一家面馆后,家里小伙子就再也没有固定在哪家日餐馆吃饭了,尽管同一条街有三家日餐。我想,他留恋的就是那种店主阿姨对他的喜爱与关心吧。

  闺蜜介绍去过一家川菜馆,后来就发展成了我们的据点。老板娘来自成都,清秀白皙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润的笑容,连服务员都是态度极好的。每次过去,都是叫着我们的名字,端上之前偏好的茶水,彼此聊一聊最近的村里新闻和喜欢的影视剧。孩子们爱吃什么也是了然于胸。饭后如果我们想坐着聊聊天,她们也是耐心的帮着续上热茶,从不催促。好几次结账时,都被告知今天给你们打九折啦。我们过意不去之余就多给一点小费吧。其实离家更近还有一家川菜馆,大厨的手艺也没什么不同,就是老板娘那张过于高冷的脸和经常流露出的不耐烦已让人退避三舍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个暑假过后,正与闺蜜带着俩孩子一同前往准备好好聚聚呢,不曾想,铁将军把门,门上一纸停业告示让我们极为震惊。联想到之前老板娘只言片语提到高昂的租金,也许那就是关门的主要原因吧。只是连个正式的告别都没有,我们就再也见不到那位美丽的老板娘和可爱的服务员了。一时间一种类似失恋的感觉涌上心头。

  自从疫情来袭,不知有多少这样的与我们像老友般相处的餐饮从业者无奈关门停业,看到新闻里列举了温哥华一些经营了甚至几十年的餐馆、蛋糕房、咖啡馆也被迫与老主顾们说再见了,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我们去一家喜欢的餐馆吃饭,其实不仅仅是品尝美食,同时打动我们的必是那家餐馆带来的如家般柔软的气场,那些人与人相遇产生的善意与温情。记得疫情初期,扎克伯格曾经为了常去的中餐馆不倒闭而捐出一大笔钱,那也是餐馆老板平时对客人的悉心周到而得到的感谢吧。疫情带给社区生态的伤害也许还要更多的时间去修复。唯有祈祷这个世界尽快恢复往日的生机,让睦邻友好的社区可以享受一如既往的和谐、安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