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哥华逛街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Ellen:我是2014年开始来温哥华常住的,在此之前,我在国内基本已经不怎么逛街了,原因是始于2009年淘宝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改变了年轻人的购物模式,大部分传统的百货商店在短短两三年内都给网购做死了。

  刚来温哥华还没找到工作前,逛街几乎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各种生活用品的采买离不开逛街,其次,逛街可以说是熟悉温哥华生活的很重要一个方式。哪些商店买家电、买家居用品;哪些商场买什么档次的衣服、饰品;家附近的超市买都有什么样的特色,是胜在品种还是价格或是新鲜?3-5个月的功夫,就是在逛街的过程中,慢慢把小家所需都置办齐了,也很开熟悉了新家附近甚至大温主要城市的街道,社区。这种近乎扫街的逛街模式,也帮我在很短时间内做出了在温哥华置业的决定。众所周知2016-2017年大温地区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超过接近50%的疯涨,现在看来,2014的逛街算是为我在温哥华安居乐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生活步入正轨以后,逛街就成了周末的休闲方式之一,换季的时候给自己和孩子添置适合温哥华生活的衣物,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VANCOUVER STYLE(温哥华风)。所谓的温哥华风特色之一,就是正装越来越少,运动装休闲装越来越多。

  每次回国探亲前,逛街就成为“回国乐章”里最热烈和亢奋的序曲。给父母和亲朋买礼物,在各种Shopping Mall和超市里忙乱的一通采买。自己一边采购,一边脑补回国后亲朋好友收到礼物的画面,兴奋得忘记看价格,也忘记想想自己的行李箱是不是塞得下所有东西。

  在温哥华,对于华人移民来说,做好国内来的亲戚朋友的“三陪”几乎也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经历。而“三陪”的内容之一,肯定是陪逛街。这种陪逛街的感觉,和自己逛街还真的是挺不一样的,我经常有一种花着别人的钱,过了自己逛街的瘾,同时又默默为惨淡的加拿大经济发展做了贡献的“一举三得”的成就感。

  当然,作为合格逛街“三陪”,自身肯定素质要过硬,肯定得对本地特色如数家珍,Costco, Outlets, Canada Goose,是三个Must必逛店。人参、鱼油和羽绒服,大概算是回国“三宝”。如何设计好逛街路线,在时间短、任务紧的情况下,陪亲朋好友以最优惠的价格买齐所有他们罗列的购物清单上的东西,这是一种不是代购胜似代购的专业素养的。进花旗人参店,我刷脸打得了7折;进鱼油专营店,我的积分卡可以当场用积分多换1-2瓶产品给亲朋。我虽不做海外代购,但是以我呕心沥血整理的陪逛街宝典来说,我觉得一旦我加入海外代购行列,恐怕很多海外代购都要被我做哭了。

  温哥华逛街给寂寥的移民后生活平添很多的乐趣。行文至此,笔者也不无伤感地怀念曾经在国内逛街的岁月。

  我依稀记得在我初中高中阶段,上海还只有国营的百货商店,买的东西也是朴实无华,我从小到大体育课必穿的回力球鞋、我爸给我买的第一块国产海鸥手表、还有属于我自己的第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和家里第一次添的夏普彩电,几乎都是在家乡的县城国营商场里买的。买之前,必定是隔着商场的玻璃柜台或橱窗,细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有一天爸妈攒够了钱,一家人去商场买回了计划已久的一个大件,拿到手里或家里,那种愉悦感够一家人细水长流地愉悦好几个月的。

  在我大学时代,95-99年,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眼看着整个徐家汇商圈就在这短短4-5年时间里,在一个巨大的圆环型的十字路口拔地而起的,包括百盛、太平洋、东方商厦在内的很多中资、外资百货公司百花齐放,整个百货零售行业一片繁荣,恰似整个中国在GDP两位数增长的那些年的缩影。在我最好的青春年华里,我把我工资收入的很多部分贡献给了这些霓虹灯璀璨的百货商场。下班后或周末,我和闺蜜们约起,我们青春的身影流连在一个又一个大型百货商场里,我们在看到自己心仪的衣服鞋子和包包的时候眼若星辰璀璨。逛街把我从一个土气的郊区姑娘变身成了一个洋气实在的所谓的外企“白骨精”。

  虽然,徐家汇、淮海路估计早已风光不再,但那些百货商场全盛时期的霓虹灯依然清晰地在我记忆里闪烁,恍若昨日。“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无限感怀,甚至有些憎恨起国内现在太过效率和便利的网购来。所以,自然而然的,我更珍惜还能享受逛实体商店的温哥华。

  至于温哥华到底是落后还是先进、逛街购物到底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落后的模式?我一个人还真不好评判,相信时代或会在砥砺前行后,终将给我们一个答案吧。

Ellen: 70 后特立独行单妈,经济学专业,依然在为成为著名作家积累人生经验,为融入温哥华而努力。爱运动爱旅行,自封的情感问题专家,谨慎的投资者,职场中的螺丝钉。

(BCbay.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
  • 最新评论
  • 游客屏蔽

    能把你逛街宝典的地址也发表一下吗?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