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国就被抓,还有华人在美锒铛入狱, 只因
温哥华港湾(BCbay.com)肖莉综合报道:警惕!越来越多华人回国后被警方约谈,甚至面临刑事指控!
原因也让人意想不到:涉嫌收取涉诈资金、参与洗钱活动!
更让人惊讶的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是诈骗分子,只是为了省点手续费、图个高汇率,选择了微信群、朋友圈里的“私人换汇”广告…
对很多人来说,留学生小七的经历是一记警钟。
2023年8月,在英国求学的小七正忙着写论文。一天,她在留学生微信群里看到一条换汇信息:
“内部渠道,英镑兑人民币7.8,实时到账!”
这个汇率比在银行换要划算不少,加上对方出示的"某金融机构工作证"也让她放心。
小七很快通过转出了5000英镑,对方也及时打入了4.3万元人民币,交易顺利完成。
她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会成为她日后麻烦的开端。
一个月后,她回国刚落地浦东机场,银行卡突然被提示“司法冻结、暂停交易”,无法使用。
不久后,吉林警方联系了她,称调查结果显示,她此前换汇收到的那笔人民币中,有3万元属于涉诈资金。
虽然她并不知情,但警方仍要求她全额退赔涉案资金,并接受调查。
小七说:"警方明确告诉我,根据《刑法》191条,赃款必须原路返还。他们展示的案例里,还有人因类似情况被判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幸运的是,警方最终没有对小七追责,但她的银行账户被封长达半年时间,房租、学费、日常生活都陷入困境。
她一度怀疑,自己只是“换了点生活费”,怎么就成了“涉案人员”?
法律不讲情面!不知情≠免责
很多人可能也会有和小七同样的疑惑:“我又没参与诈骗,为什么要负责任?”
但按照中国法律,你的行为是否违法,关键在于你是否参与了“可疑资金”流转过程,而不是你主观上是否知道。
根据《刑法》第191条、第312条等相关规定:
如果你收取了来历不明的资金,即使并不知道是赃款,也有可能被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换句话说:你转账,就留下了证据;你收钱,可疑资金就流入你名下; 一旦被查,解释清楚之前,你都可能被列为调查对象,还要走法院文书等各种程序。
即使最终未被追究刑责,可账户冻结、生活受限、个人信用受损,也会给你带来极大困扰。
类似经历,华人圈频繁发生
在微博、小红书、Reddit等社交媒体上,最近有不少留学生和海外华人都分享过相似遭遇:
• “只是换了几千镑学费钱,回国后被派出所叫去做笔录。”
• “银行卡无预警被冻结,银行说是资金来源涉及诈骗。”
• “花了整整三个月才把账号解封,还差点耽误学业。”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
通过微信群、WhatsApp等非正规渠道换汇,导致卷入非法资金链。
有时对方是诈骗团伙成员,有时是“中间人”代收代付,但资金一旦流转到你的账户,就可能被认定“涉及案情”。
在加拿大的你,相信也没少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看到换外币的消息。
不少人会认为,私下交易一下,汇率好,又方便,又快捷何乐而不为。
万万没想到,私下换汇涉嫌违法洗黑钱,不仅可能被罚款,更有可能会锒铛入狱。
此前,一名住在加州的华人就因为换汇要去坐牢:
定居在洛杉矶的华人钱先生(化名)当时顺利完成了换汇,既没有受骗也没有被抢劫,但却被FBI找上门,说他涉嫌“洗钱”。
“我的人民币是从中国汇来的合法收入,怎么就洗钱了呢?”钱先生一头雾水。
原来,他的人民币虽然没问题,但他换来的美元却是犯罪团伙的贩毒所得!
最终,钱先生换来的美元不仅被全部没收,其本人还为此锒铛入狱,接受警方的调查。
律师表示,洗钱罪依照涉案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洗钱金额的多少、是否为非法所得、是否和贩毒有关,以及是否有犯罪记录等不同情况,会酌情判处被告5到20年的牢刑。
在钱先生的案例中,虽然他不知道对方的钱不干净,但这不能作为脱罪的理由。
在加拿大,这几年网上也不时爆出有华人在换汇时被骗甚至被抢的骇人经历:
比如今年1月,就有网友在小红书上爆料称:在多伦多华人聚居的中餐馆外,惨遭同胞+印度人团伙袭击,人民币89500元直接打水漂,还被兜头狂喷胡椒水...
只能说这些真是血淋淋的教训啊,近年来,由于发生了多起案件类似案件,中领馆也多次发文提醒,大家一定不要轻信朋友圈“朋友”各种“优惠换汇”、“低价代购”广告。
不私下换汇,不代购!换汇务必通过正规、合法渠道,切勿因图一时方便而因小失大!
毕竟,“朋友”未必可靠,守法才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