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突发! 川普签史诗级行政令不再为他国买单
1、突发! 川普签史上最具影响力行政令, 美国人不再为他国买单!
美国总统川普今天在白宫签署一项重磅行政命令,启动“最惠国药价政策”,誓言大幅降低美国人支付的处方药费用。
根据这一政策,美国政府将仅按全球最低药价采购药品,不再为药企高价买单。川普强调:“这是做正确的事,我不会让共和党被大药厂用竞选捐款收买。”
川普表示,药价高企的根源在于外国政府强行压低价格,迫使药厂以极低价格在海外销售,而美国则成了“冤大头”。他痛批说,“同一种药,别的国家花我们零头的钱,美国人为什么要当傻子?”
川普特别点名了当前大热的GLP-1类减重药物,如Ozempic和Wegovy,称这些“瘦身针”在美国售价高达其他发达国家的十倍。他举例说,一位朋友在伦敦买药只花了88美元,而在纽约却要1300美元。他将这一差价形容为“国家的耻辱”。
川普指责民主党多年对药厂妥协、纵容,而他将“美国优先”贯彻到底。“从今天开始,美国不再补贴外国人的医疗成本。”
新政即日起生效,预计将使某些药品价格下降50%至80%,部分药品甚至可能下调90%。不过,目前尚不清楚该政策是否会直接惠及没有医保的个人消费者,初期主要针对政府药品采购。
川普警告药厂:“你们可以选择合作,否则联邦政府将强制执行全球最低药价。”
这项政策比川普首任期尝试过的药价改革覆盖更广。当年的方案仅适用于老年人使用的Medicare B类药物,而此次行政令面向更广泛的处方药,并聚焦于价格差异最悬殊的产品,特别是GLP-1类药物。
川普在Truth Social发文称:“美国人为相同药物支付的价格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是不可接受的。研发成本不能由美国人独自承担。”
他说,药厂过去靠政治献金摆平政策,如今不再有效。“这场游戏的规则变了,我们要对美国人民负责。”
白宫官员强调,如果药企拒绝降价,将不惜动用强制手段,“这是全面而强硬的改革,总统非常认真。”
川普还指出,美国仅占全球人口不到5%,却承担了全球制药业约75%的利润。他认为,这是美国患者在无形中补贴全世界,必须结束。
根据行政命令,未来30天内,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将设定具体药价下调目标,并与制药企业展开谈判。如果谈判失败,卫生部将制定新规,强制实行“国际最低价”。
此外,川普还计划推动通过“最惠国价格”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药品,并允许从药价较低的国家进口药物。商务部也将考虑限制美国药品出口,以防止国外通过低价购入倒逼美国市场降价。
联邦政府作为Medicare和Medicaid药品的最大采购方,具备巨大的市场影响力。通过集中采购和引入国际参考价机制,新政确实可能压低部分药价。而药价问题,也是美国选民最为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此举有望为川普和共和党在选战中赢得重要支持。
不过,药企作为美国最强大的游说集团之一,势必会强烈反击。据统计,2018至2024年间,制药业已在国会游说投入数十亿美元。一旦利润遭遇腰斩,药企可能诉诸法律战、断供威胁、甚至延迟新药上市作为回应。
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一政策无疑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美国政府终于愿意挑战药企利益,直面医疗成本问题。无论最终效果如何,川普这一步棋已为“美国优先”理念注入了新的现实意义。
2、$10万支票没人领! 加拿大CRA急寻160人, 你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申请了CRA直接存款(direct deposit)功能,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但是加拿大有成千上万的人没有申请直接存款功能,以致全国有1020万张未兑现支票,其中有160张甚至超过10万元。
加拿大税务局目前正试图寻找160张支票的失主,每张支票金额都超过10万加元。这些支票属于一批超过1,020万张未兑现支票的一部分,总金额高达17亿加元,时间跨度近三十年。
CRA发言人向《国家邮报》表示:“CRA每年都会发放数百万笔退款与福利金,这些资金通过直接存款或支票形式发放。但一些支票由于收件人搬家未更新地址或遗失而未兑现。”
虽然绝大多数未兑现支票金额在1000加元以下,但仍有近19万笔支票金额介于1,000至100,000加元之间,另外还有160张支票金额超过10万加元,相当于在除温哥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之外的地方可做一笔像样的首付款。
这些支票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但由于政府支票无到期日、不会过期作废,一旦纳税人提出请求,CRA可重新签发付款。
要查询你是否正是160位10万加元拥有者之一,可以访问CRA网站,登录“My Account”账户服务:
在“Overview”页面右侧底部,点击“Uncashed Cheques”(未兑现支票),
如有未兑现款项,将显示在页面上,并提供申请领取的相关表格。
CRA自2020年推出“未兑现支票在线查询服务”以来,未兑现支票总额持续上升:
目前未兑现余额仍约为17亿加元,共1020万张支票。
与此同时,无人认领支票的资金不会简单地存放在账户中等待支付。相反,它会回到政府的金库,用于其他用途,直到纳税人兑现支票为止。
CRA建议,民众认领款项后应立即注册直接存款服务,以免未来错过任何政府付款。
3、爆表! 全球幸福城市榜出炉: 温哥华冲进前11, 狂甩多伦多!
温哥华生活成本高、住房压力大,但这并未影响它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城市之一。
根据生活品质研究所(Institute for Quality of Life)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幸福城市指数”排行榜,温哥华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11,是加拿大唯一获评金奖的城市,也同时是北美排名最高的城市。
该榜单指出,温哥华的高排名归功于卓越的教育、创新能力以及突出的健康和福祉表现。研究指出,大温哥华地区也是全球最安静、最适合放松的地区之一。
此次排名中,温哥华的幸福总分为919分。相比之下,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仅排在第160位;渥太华第178名、魁北克市第193名;而哈利法克斯表现较为亮眼,位列第148名,获评铜奖。
除了温哥华,在北美城市中,仅有纽约成功跻身前20,排名第17,是仅次于温哥华的第二幸福北美城市。
排行榜的前十名几乎被北欧国家包揽。全球最幸福城市由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摘得,其次是瑞士苏黎世、新加坡、丹麦奥胡斯、比利时安特卫普、韩国首尔、瑞典斯德哥尔摩、台湾台北、德国慕尼黑,以及荷兰鹿特丹。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有三座城市跻身前十,分别是新加坡、首尔和台北。
据介绍,该排行榜依据六大主题衡量城市幸福感:公民参与、环境质量、治理效率、公共健康、经济表现和流动性水平。
生活品质研究所指出:“安全感、家庭关系和梦想实现只是居民幸福感的一部分。城市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关键在于它是否投资于促进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包容与公平的政策。”
这一研究由来自全球的200位志愿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构建了关于现代城市运作机制的最大数据库之一。
4、加拿大削减临时居民至5%是空谈,经济学家警告数据严重失真!
“将临时居民总量压缩到全国人口的5%以下”,是新任加拿大总理卡尼上任后最受关注的承诺之一。听起来目标明确、措施坚定,但经济学家却发出警告:如果继续低估实际在加“临时居民”数量,这项政策恐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加拿大当前的官方统计方法假设:临时签证到期后,持有人会自动离境。但现实中,有成千上万的国际学生、工签持有者及其家属仍留在加拿大,继续生活、工作,等待身份审批——他们却未被纳入住房、医疗等公共服务的系统规划中。
在大选后的首次记者会上,卡尼表示,到2027年底,加拿大将把包括国际学生和临时外劳在内的非永久居民比例控制在全国总人口的5%以下。这一数字相比目前的7.3%,意味着将有显著压缩。
卡尼强调,“这将有助于缓解住房短缺、基础设施紧张以及公共服务压力。”
这一政策延续了前移民部长Marc Miller在2023年提出的“移民增长调控计划”,旨在为永久居民和临时居民设定上限。
然而,经济学家指出,加拿大目前对在境非永久居民的统计存在严重低估,特别是无身份移民、签证过期者和身份审批中的滞留者。
一项非官方估算显示,加拿大无身份移民人数可能多达60万人。若这些人未被纳入人口基数中,将直接影响住房、医疗、教育等资源的分配和规划。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Benjamin Tal警告:“如果不解决非永久居民统计失真问题,政策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截至目前,全国非永久居民人数已超过300万人,涵盖国际学生、工作签证持有者、难民申请人,以及上述人员的家庭成员。
但问题在于,统计局默认签证过期120天内必须离境,并据此从人口数据中剔除这些人。前联邦政府经济学家、贸易与经济顾问机构创始人Henry Lotin对此提出质疑:
“实际上,很多签证过期的人并未离境,而是留在境内等待续签、转换身份或申请永久居民。他们仍在工作、生活,却在政府的人口系统中‘被消失’。”
他指出,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高度依赖官方人口估算来配置公共资源。Lotin说:“如果你告诉他们这些人不存在,他们当然不会为这些人提供服务。”
此外,统计局目前并未将那些持“临时居民签证”、但无工作许可的申请人纳入统计。这些人往往正处于身份转换期,例如等待学签、工签续签或永久居民审批,停留时间可能长达数年。
移民律师Richard Kurland提出了一项“强制性缩减”建议:立即停止延长已过期签证,并提前明确“签证不得续期”政策,以抑制未来申请者数量。
他说:“临时居民,顾名思义就是‘临时’的。如果政府能明确规定,到期就必须离境,情况就会清晰得多。”
但专家普遍警告:如果不能在统计口径上全面、透明地反映真实人口,削减移民目标无论多么雄心勃勃,都可能沦为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