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关税的真实意图
曾经有一个村子,村头住着一个 大户人家,这个大户人家叫漂亮国。长期以来,这家大户敞开大门,允许村里的农民自由进出做生意,他们卖东西不需要缴纳关税,而大户人家卖给村民的东西,却要被收取10%到25%的关税。
在这种模式下,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很好,甚至可以随意到大户人家吃饭。如果有谁吃得不好,这家大户还要觉得不好意思,甚至 看村民的脸色,生怕他们不高兴。而除了提供经济便利之外,这家大户还要承担整个村子的治安工作,相当于村子的“警察”。
然而,有一天,这家大户的掌门人换了,新上任的是川普。他告诉大家:“这样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了,贸易必须要公平,零关税的时代结束了,免费吃饭的日子也没了。”
更有趣的是,大户人家 内部的一些成员也开始质疑川普,担心他 “得罪邻居,失去盟友”。
对此,川普的回答是:“美国已经被算计太久了,现在是时候恢复常识了。”
这个比喻清楚地展示了川普的 底层逻辑:他不是为了征收关税而征税,而是要打破旧有的贸易模式,重新塑造对美国更有利的全球贸易秩序。
川普的关税政策并不是一个完全新鲜的理念,事实上,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利用关税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塑造全球贸易规则的工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美国第25任总统。
麦金莱在19世纪末大力推行高关税保护政策,他认为自由贸易并不总是有利于美国,尤其是在国内制造业尚未成熟、面临激烈国际竞争的情况下。1890年的《麦金莱关税法案》(McKinley Tariff Act) 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新高,以保护美国工业免受外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这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引发了物价上涨和争议,但从长远来看,它确实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快速增长,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川普的做法与麦金莱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他同样相信,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如果现有的贸易协议对美国不利,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调整。
上周五,川普政府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关税,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不同的媒体对此反应截然不同:有的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决定,而有的则认为这是 美国的战略性举措。那么,川普政府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
白宫的官方解释是,此举旨在 阻止毒品(特别是芬太尼)和非法移民流入美国,因此采取紧急状态下的关税惩罚措施。但这真的是唯一的原因 吗?
显然,防止毒品和非法移民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这并非最主要的原因。在白宫宣布加征 25% 关税之前,美国政府与加拿大、墨西哥政府很可能已经私下进行过秘密谈判。川普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要么是因为未能从这两个国家获得他想要的承诺,要么是想杀一儆百,通过这次关税战向其他国家展示他的决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加拿大,特别是墨西哥,只是这场贸易战的暂时牺牲品。
川普通常被低估,但他的策略远比外界想象的更加缜密。许多媒体和政治对手总是把他描绘成冲动行事、缺乏策略的领导人,但如果回顾他过去的政策和行动,会发现他往往能在混乱中掌握主动权。
川普选择先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税,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最亲近的邻国,对它们采取强硬措施,能向全球其他国家传递信号——美国正在改变游戏规则,即便是最亲密的贸易伙伴也不能例外。其次,《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在川普看来被滥用,他认为加拿大和墨西哥利用零关税政策,让其他国家的商品绕道进入美国。因此,他希望通过施压,重新制定更有利于美国的贸易规则。此外,川普个人对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并不欣赏,认为他是一个缺乏常识的左派领导人,因此不介意“教训”他。而加拿大在经济上高度依赖美国。
加拿大的主要工业——石油和汽车零部件——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美国完全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逐步取代加拿大的供应链。尤其是加拿大的原油质量一般,美国有能力自行开采,不依赖加拿大能源。因此,加拿大的反制措施很难奏效。虽然美国依赖墨西哥的农产品,但南美洲的其他国家可以部分替代。此外,墨西哥的许多工厂背后投资者本身就是美国企业,因此美国有很大的筹码迫使墨西哥做出让步。
这一切并非川普的一时冲动,而是他在竞选时就多次提到的议题。他的回归是 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步骤都在计划之中,包括Plan A、Plan B。如果他没有 70%-80%的胜算,他不会贸然采取行动。他深知关税政策短期内会推高物价、影响通胀,但他依然坚定执行,因为他认为必须通过短期的阵痛来打破旧有的秩序。
川普此次回归,不仅仅是总统换届,而是一场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对 美国联邦政府效率的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川普的贸易战能否成功。如果马斯克能够成功削减联邦预算、缩减政府臃肿的机构,减少5000亿到1万亿美元的政府开支,那么财政压力将会减少,从而抵消贸易战带来的短期冲击。因此,川普的团队是在整体战略布局 下推进这一政策。
与此同时,一些反对川普的左派媒体(如CNN、MSNBC、BBC),迅速采访了一些所谓的“物价专家”,预测未来一到两个月内,美国的某些商品价格将大幅上涨。然而,在 拜登政府时期,他们的报道却完全相反——当时他们会强调 CPI 指数在下降,却不会刻意提及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问题。显然,这种报道背后存在政治倾向性。
许多经济学家强调 “贸易战没有赢家”,但如果贸易战真的没有赢家,为什么人类历史上还会不断发生贸易冲突?关键不在于 有没有赢家,而在于谁的损失更小,谁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动。并非所有贸易战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川普深知,短期内的阵痛不可避免,但他押注的是长期利益。如果他能迫使贸易伙伴做出让步,重新制定更有利于美国的规则,那么短期损失是值得的。
纵观历史,全球贸易的格局从来不是静态的。从英国的“日不落帝国” 到美国主导的二战后全球贸易体系,每一次大国的崛起与衰落,都伴随着规则的重塑与利益的重新分配。川普的贸易战,或许不仅仅是一场短期的经济博弈,而是一场关于全球经济主导权的较量。它将决定未来数十年国际贸易的走向,也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美国调整自身经济定位的关键一役。
对于美国乃至世界而言,未来几年将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川普是否能成功,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正在改变世界的游戏规则。历史的真正主宰是长时段的结构性变化,而非短期的动荡,而所有伟大的变革都始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