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吻戏多到被吐槽 这一届观众不爱看吻戏了?

搜狐娱乐+-

在吻戏篇幅上,《玫瑰的故事》和《墨雨云间》走向了两个极端。

前者四集亲吻了27次,后者30集无吻戏,据传仅有的三场吻戏加起来不超过5秒。

对此,有网友调侃道:“《墨雨云间》你分一些巴掌给《玫瑰的故事》,《玫瑰的故事》你分一些吻戏给《墨雨云间》。”

热议之下,原本被视为传播利器的吻戏,锋芒锐减。

事实上,“不爱看吻戏”只是观众的谎言,如何实现内容升级,打破审美疲劳,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多了?少了?

“我觉得《玫瑰的故事》和《墨雨云间》不太能拿来做比较。”编剧吕校说。

近期网上的讨论,看似是观众在“不爱看吻戏”和“爱看多亲”之间反复横跳,其实在从业人员看来,是不同女性题材恰好撞档形成的对比。

《玫瑰的故事》中,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邂逅了彭冠英饰演的庄国栋,开始了角色的初恋故事。从戏剧结构上来说,两人的吻戏主要为了凸显初恋的浪漫激情,毕竟,这时候的万人迷黄亦玫,还没一点点被爱情消磨掉精力,多巴胺催化爱情,传递欲望、兴奋和甜蜜的信息。

而《墨雨云间》以女频复仇故事为主线,始终围绕着古装大女主的过关斩将而展开。相比一般的古偶,《墨雨云间》的侧重点不在情情爱爱上。就连主演吴谨言本人也在采访中提到:“其实他俩的感情一直在递进,一场一场单场在递进,我俩说演到七八集了,再不往前走我作为观众弃剧了。前期别的事件太多了。”

在吕校看来,这两部剧的吻戏篇幅其实都是合理的。“一部是讲述炙热爱恋追求爱在当下的现代剧,一部是主讲复仇的古装剧,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主旨也就注定了一个吻戏多一个吻戏少。”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负责相关剧宣工作的Niki认为,负面评价的产生,主要是观众预期和主创想法的“错位”。“有注意到《玫瑰的故事》吻戏负面评价多,是梦男梦女感觉不适。而《墨雨云间》CP话题热度高涨,对于CP剧粉来说吻戏少、吻戏纯情是容易引起不满的。”

简单来说,《玫瑰的故事》想让观众嗑CP,但观众由于选角、演员表演方式等种种原因无法代入角色情感。以致于#刘亦菲彭冠英吻戏# 、#刘亦菲彭冠英背后抱吻戏#、#庄国栋和玫瑰4集吻了27次# 、#刘亦菲的亲热戏把我老公看急眼了# 这一系列相关词条登上热搜后,评论中多有不满的声音。

《墨雨云间》则像是轻信了“观众只爱看大女主搞事业”,结果主角不再恋爱脑后,恋爱脑反而转移到了观众身上,直接把“菲常萧张”超话送上了角色CP榜单第一名。

利or弊

阴差阳错之下,铺天盖地的吻戏引发吐槽,点到为止的反而被催更亲密戏,不禁让人重新审视吻戏的利弊。

很长一段时间内,吻戏都是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存在。“偶像剧8集吻戏定律”利用突破性的亲吻镜头推动剧情,在内地卓有成效。此后,《夏花》《爱情而已》《装腔启示录》《春色寄情人》《承欢记》等国产剧都曾凭借“吻戏性张力”出圈。

不过,前前后后也出现了不少丢掉戏剧逻辑、抛弃情感铺垫的离谱吻戏。

《国民老公》系列里的扶梯公主抱吻、面条吻、《双世宠妃3》的三角吻、《如果声音不记得》里的倒立吻……尤其一些小体量的甜宠剧、偶像剧,都是吻戏降级的“重灾区”。

这种吻戏恶性内卷的局面,和吻戏营销的前置有关。

过于迷信吻戏营销的效果,就有可能陷入“结果反推创作”的误区,制造工业糖精。比如《国民老公》的主演熊梓淇就曾经在采访中透露道:“每一场都在绞尽脑汁地想情侣之间到底有多少种好玩的接吻的方式。”

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吻戏营销依然行之有效。

剧宣小坡告诉搜狐娱乐,“有话题度对剧宣来说就是好事”,把吻戏作为名场面本来就是剧集CP感营造最常用的方式,便于发酵CP话题。

Niki和另一位剧宣海海也同意这种观点。三人就“吻戏的存在利大于弊”达成了高度一致。

只不过,他们也补充道,针对具体项目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玫瑰的故事》而言,女主有多段的感情戏码,演员的梦男梦女也比较多,会害怕舆论往不利于剧集的方向走,会适度控制吻戏场面的发酵,而且剧集调性也决定了宣传策略不应该将重点放在表层的感官刺激上,在引导的同时辅以口碑、外围冲淡不利言论。”海海说。

和剧宣的视角不同,编剧钟与觉得,吻戏对主流观众群体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现在女性观众对吻戏的需求,我的理解是‘在精,不在多’。”

在钟与看来,观众审美升级,女性意识觉醒,已经逐渐看透“工业糖精”的假象,更追求情感上的真挚与极致。

所以,《玫瑰的故事》吻戏篇幅再多,也只是体现女主的感情状态,很难激起“好甜”、“好嗑”的观感,甚至可能会有观众发起“男演员不配”的话题讨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雨云间》的男主足够专情忠诚,与女主前期发乎情止乎礼,稍微有了一点咬虎口、观睡颜的拉扯,便让观众欲罢不能,对那促进情感发展的一吻的到来,充满期待。

倒推

“观众不排斥吻戏,有情绪和性张力的吻戏依然吃香,观众排斥的是没有CP感、为吻而吻、不参与人物关系叙事线的吻戏。”编剧吕校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众对吻戏的讨论,是在倒逼内容创作的升级。

吻戏是最能直接让观众接受到角色情感进程的方式,难免被挑出来作为剧情重点讨论或吐槽,亲的少是稀有,亲的多有特色,由此形成话题。

在吕校看来,观众想要淘汰吻戏,只能说明“戏很重复”,或者观众“不相信编剧塑造的这种虚假的美好欲望”。

制片人郑如也有同样的观点,观众对于吻戏的关注和讨论,也让她开始思考吻戏的篇幅、吻戏的节奏。

“观众不是不爱看吻戏,而是看不到自己满意的吻戏。大家在看剧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节奏期待,什么时候出现吻戏,该有怎样的铺垫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会觉得有的吻戏突然、不用心,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符合自己的想象。”郑如说。

如何进步?从内容层面来看,考验导演画面塑造能力的同时,更看重编剧的情节设置。

“与其说吻戏是营销重点,不如说主角CP的名场面营销才是重点。”Niki说。

放眼剧集市场,仍然没出现能够撼动营销这一环中CP感地位的要素。Niki补充道:“观众爱看也爱嗑,很容易就带动剧集热度,好嗑的CP,各种新鲜有趣的互动都是多多益善。”

紧扣CP感这个重点,编剧们得“各显神通”。

编剧钟与认为,男女互动名场面,归根到底还是逃离不开牵手、拥抱、接吻这些亲密举动。“个人觉得重要的是做加法升级,例如喂酒吻、八个机位的吻。也会有注重氛围感的轻互动,例如实际并没有亲上的影子吻。但还是前者出圈率更高。”

用引人遐想的剧情或细节替换让人审美疲劳的吻戏、亲密戏,在从业者是一种新的方向。

不过,这又要回到剧集的氛围感塑造上了。用好了是《墨雨云间》里女主泡澡、男主舞剑的“意识流”亲密戏,但也可能变成《长歌行》引起吐槽的吻替——用两只小鸟亲吻镜头,来代替李长歌和阿诗勒隼的亲密接触。

“其实吻戏体现的是性张力,但是性张力不一定只能通过吻戏来营造。”制片人Laura说。

以《墨雨云间》为例,吻戏少,但可供观众脑补的空间很大,这种留白反而让每个情节和台词都能衍生出嗑点。Laura分析道:“我经常看到一些关于王星越饰演的萧蘅微表情、情节的讨论,其实这个感觉也符合他之前那部《宁安如梦》里男主的人设,表演的一些处理让人有想象空间。”

“说白了,吻戏只能承担两种效果,一是人物关系的递进,二是养眼,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编剧吕校总结道,吻戏只是点缀,不是构成名场面的必要元素,不管是剧本创作,还是现场拍摄,首先得看人物关系在哪一刻需要亲密的肢体接触,再去合理运用这些“工具”,才能真正让剧集出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