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hroom Hunting:十月进山采蘑菇

温哥华港湾+-

留洋派专栏作者

郑小鱼


 这绝对是一段值得铭记的采蘑菇之旅——

  先爬上某高山,后穿越某森林,一路翻高崖、越深涧,踏苍苔、踩残枝,披荆斩蕀、经雾岚雨雪,度秋冬二季,才到达那人迹罕见之地,而后杀毒龙、撵大蛇,方采得蘑菇——刚刚铺满小桶底儿。

  好吧,以上纯为搞笑版。

  老实说,作为温哥华户外活动小菜鸟,只会唱“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我就是跟着来打酱油的。本次活动之所以难以忘记纯粹是因为长这么大第一次进山采蘑菇。才上到半山腰,雪沫子就开始飘落,一眨眼功夫,路上就见白了。这时看到有人骑自行车上山,问队长这些骑自行车的人是干什么的,他告诉我们说这些是骑行爱好者,他们在锻炼。我满脸不解的问,“下雨天也要锻炼吗?”队长也不解地看着我:“下雨天就不要锻炼了么?”起风了,有人骑不动只好下来推着车子往山上走。我看着这人艰难的样子,内心咆哮不已:“这得有多热爱骑自行车才能在刮风下雨也下雪的日子推着车子上山呢。”

  事实上,整个采蘑菇的过程也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童话般可爱。比如说背个大竹筐,发现一只大蘑菇,摘下来放进筐子,然后继续往前走,又出现一只大蘑菇……以上全是我的想象。实际过程中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雪,一会儿冻得要死,一会儿淋得要死。我内心抓狂,怎么还会下雪,明明才十月不是?山下明晃晃得大晴天,结果衣服也没穿合适,淋了个落汤鸡。只知道在树林里闷着头跟着大伙儿走——因为off trail根本搞不清东西南北。

  蘑菇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遍地都是,大多数都长得非常隐蔽,根据蘑菇的种类不同它们所要求的生长环境也各不相同,比如说潮湿度,海拔度,树林特征都决定了某块区域出产什么样的蘑菇。我们这次采摘的主要目标是一种鸡油菌,它们是淡黄色的,通常小小一丛。要么是藏在某段横倒的树干底部,要么是在躲在大树下面的厚厚的草丛里。一定要记得不能够把蘑菇丛全部采光光,留下的小蘑菇们可以继续繁衍生息呢。好吧,我磨磨蹭蹭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后面,最后在大家的照顾下,采到了这么一点点蘑菇。

  走着走着,突然看到有棵树上长着一大棵灵芝,我非常兴奋地问队长可不可以采?他说如果你需要就可以采。但是在温哥华,大家认为灵芝已经木质化没有什么食用价值,不像国内那样被宣传得有独特功效。我想了想,自己根本不需要这棵神奇灵芝,还是让它继续生长吧。又过了一会儿,看到有一块巨大的灵芝横在路上,我拣起来一看,已经几乎全部木质化了,随手丢到一边,后面的朋友看到了拿着登山杖就要过来戳着木灵芝玩,队长走过来把灵芝拣起来,对我们说:“如果你需要它,可以把它带回去;如果不需要,就把摆放到一旁方便其他有需要的人看到。但是不可以随便破坏它,它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尊重森林的一切动物植物。”这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只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到底怎么和谐相处,却从来没有真正学会过。我想,正是因为温哥华的人们如此热爱自然,尊重生命,所以才有了这苍翠的森林和葱茏的草木。

  我们带着采完的蘑菇驱车赶往某蘑菇展览会,请专家们为我们分捡采来的蘑菇,看看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通过专家的鉴定,我们终于得到了放心的蘑菇,也学到很多蘑菇的知识。

  作为大家都关心的毒蘑菇问题,我发现过往的认知存在着绝对的错误。越鲜艳的蘑菇越有毒?完全错误,有些鲜艳的蘑菇照样美味可吃。而巨毒的蘑菇看起来与普通蘑菇无异。不信请看看下图中的致命蘑菇,据说90%多的蘑菇中毒都是因为误食它。真是验证了那句话:越危险的东西就越不露声色。听到介绍说有一位非常温哥华非常知名的法国厨师,因为判断失误给顾客误食了毒蘑菇,造成了顾客的死亡,从此这位名厨就销声匿迹了。可见,不管什么事都不能盲目自信,专业事应该专业人做才是道理。

  下面是蘑菇展览会上展出的鸡油菌,也正是我们采摘的品种,又叫winter chanterelle。鸡油菌是个蘑菇大家族,大小和颜色都有所区别。我们采得的这一种长得比较小,蘑菇伞柄是金黄色,伞盖是浅褐色,在伞盖正中间有一个细细的小孔,是个很特别的标记。它可以炒菜、做汤、烘烤,我们最后一半用来做汤,另一半用素油炒,淡淡的清香味,好吃极了。

  这个蘑菇活动上展出了大约上百种不同蘑菇,有名贵的松茸蘑菇,也有常见白蘑菇,当然更多的各种叫不出名字来的蘑菇,虽然活动展室不大,但前来的人们却络绎不绝,也有不少人像我们一样,拎着刚从山上采来的蘑菇请专家帮忙辨认。总之,这次深入森林腹地的活动完美收官,我也对温哥华丰富的户外活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验。原来,秋天的温哥华不仅可以赏枫叶、摘南瓜、看三文鱼,还可以进山采蘑菇呢。不过下次一定要先做好功课,披挂整齐再上阵。

  最后建议大家,采蘑菇一定要和有资深经验的人士同行,否则的话,山珍与毒菇,可真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