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温哥华:曾经的留学生,他们现在还好吗?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安妮

  近日,有一名热心的读者,网名:悦儿,在留言中写道:每天都关注专栏的文章,你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散发着温暖的力量!在这里,我想说:谢谢你,悦儿!温哥华秋日的阳光温暖依旧。

  悦儿想了解现在留学生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可惜,那个芳华岁月已经离我远去。近几年,华人移民增多,各种家乡风味的餐馆和华人超市也越来越多;手机也更新了N代,可以和家里视频。现在留学生的生活状况要比以前好很多,唯有自觉自律,发奋学习。

  和老友相聚,谈起当年初来咋到的话题:一起住地下室、一起在一个饭盆里吃饭、一起想家、一起郁闷、一起大笑的日子—这些好像距今很遥远;当年的恰青春少年,如今都成了零零后嘴里的油腻大叔;偶尔,听到“偶爸”称谓,还是从自己的老婆嘴里冒出;当年的妙龄美少女,出门前要个把小时来“对镜贴花黄”,如今也成了两个孩子的妈,有的时候连脸都顾不上洗。哎,于是出现了一声叹息!

  人到中年,大都为人父、为人母。朋友说,当年一个班级里的留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回国了,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很难移民。还有一部分留学生的父辈有家族企业,等着他们回去接班。最终真正留在温哥华的,也就不到三分之一吧。当年出来的留学生没有现在的多,还可以称得上是“海龟”,也许是那种长寿龟吧,龟壳比较值钱。现在听说贬值了,成了“海带”(海待)、“海草”、和“海藻”(海找)。说到这儿,一个朋友边唱边跳起了海草舞,“海草,海草,随波飘摇,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海草,海草,管它骇浪惊涛,我有我乐逍遥……”看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之前回国的留学生,大都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毕竟是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但是工作却是五花八门,真正专业对口的很少。传媒专业有一位颜值高的,听说分到了当地电视台做旅游栏目;其他同学,有的到医院、有得到石油化工、有的从事电子科技……现在人到中年,都在爬坡阶段。

  留在温哥华的,相对就简单多了,大都是打工一族,朝九晚五;也有个别人自己做了老板。一年中,经历半年雨水的洗礼,性格仿佛也变得如这座城市一样“温润如玉”,以前的焦躁、棱角、锐气仿佛被冲刷得所剩无几。生活简单、节奏慢、独立性强。以前从来不会做饭的女生结了婚有了孩子后,成为一名美食家。中餐做得好,西餐也不逊色,尤其是烘培方面,那叫一个专业;当年立志做丁克一族的,也为人父为人母,而且孩子不止一个。为了送孩子学冰球,每天早上4:00起床,一致被评为是辣妈级标准;当年女生眼中的偶爸们更加强大,晋升为大叔后似乎更有责任心了。以前下了班就结伴开车一个小时,到山上滑雪,现在放弃了,周末开始加班;以前雪橇双板一跳,能有一人多高,现在只能脱下鞋来把它举到那个位置。真像宋丹丹小品里说的那样:鞋上去了,脚上不去!到了这个尴尬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有的时候难免牵挂自己的父母,于是大家只能经常聚聚聊聊,一起安慰、抱团儿取暖。忠孝不能两全,第一代移民有诸多的无奈,也只能是一声叹息。身在海外的人想着国内;回国的留学生想着国外。有了工作经验,也有几个先后回来了,真是围城效应。

  “当初一起留学的,也有的没有完成学业就回国”,友人说,“认为出国就能学好英语,现在看是错误的。只能说,口语进步快一些。父母想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要看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自律自觉性。不自觉的孩子,尤其在国内被父母监督着学,一到了国外,自由度高,就放纵自己。我记得曾有一位小留学生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打游戏,也不去上课,家长也不得而知;还有的交友不慎,结果沾染毒品,赔上身家性命。”很多孩子不愿意离开家,不愿意学习,被父母所逼。这也是留学垃圾越来越多的原因。

  曾经的小留学生,如今已经是遍布天涯,沧海桑田。如果到老年在温哥华有个大Party,“少小离家老大回”,可能“相见不相识”。唯有这段经历,斧削刀刻,铭记心田。

6
  • 最新评论
  • 游客屏蔽

    小留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