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之路:我与我的故乡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留夏

  都说移民是离散漂泊的一代。这句话只对了一半,移民离散的是上下三代人。第一代移民的父辈们留在了母国,承受着子女远渡重洋、天各一方的落寞;移民这代人飘洋过海、远离故土,在海外没有归根、无所依靠;移民二代,纵然身上流淌着祖辈的血液,却已然成为了在文化、语言、身份认同上迥然不同的一代人,与文化的原乡相隔天涯,也是孤单寂寞的一代人。

  我们家的移民之路,要从我姥姥说起。一九一九年出生的她,在经历中国历史百年的巨变之后,依然生活在她出生的村落,跟远在加拿大的外甥女微信视频,和住在牡丹江畔的大女儿打语音电话。不必再在鬼子来了的时候躲进米缸和草垛,也不必再像饥荒年代为了生存去挖草根吃树皮。从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糟践粮食,或者花几万块钱买一个不中用的小包,也不明白怎么好好的一个小伙子高考都还没结束就了结了原本光明的一生。她常说做人要厚道、不能太贪心,她总说能帮别人一把就要帮,她嘱咐所有孩子有起有落才是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长在旧社会、在农村带了一辈子的小脚女人,教给了一整个大家庭做人的根本。她一辈子都不曾出国,却成为我们家承受离散的第一代。她在我们家族源起的村落,挂念着远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

  我的父母那一辈,是最叫人可怜又最让人可恨的一代人。他们出生在饥荒年,小时候与贫穷搏斗,吃尽了苦头。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在农活的重压之下,营养远远跟不上的情况下,凭着强大的意志力,走出农村,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大学生。人生的命运甚至家族的命运都因此而改写。大学里舍不得花五分钱在菜里加两片肉,一心想着怎么报答父母、怎么善待姊妹、怎么经营自己红火小日子,可是,很多人最终却在时代发展的浪潮、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用老话说,忘了本。于是,我们这一代好多人就在他们营造的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犬不宁的家庭中成长了起来。

  我出生在80年代末,在一个叫莱州的小县城。一直到高中,都没有离开过那个地方。那时候未曾想过有朝一日会身越重洋、远走他乡,与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隔着一整个太平洋远远相望。我像其他所有的留学生一样,被作业课程考试论文蹂躏,又接着为就业移民身份奔波。转眼过去了很多年,温哥华好像越来越有了家的感觉,但总觉得还是少了一点儿归属感。有一句很悲伤的话,“一片土地上如果没有埋着你的亲人,那就不算故乡”。换句话说,要等到温哥华的这片土地上,埋葬了我挚爱的人,它才能算是我真正的故土。照这个思路下去,它也许永远都不能成为我的故乡,因为第一个埋葬的,很可能是我自己。

  这样也好,它至少会成为我们子女的故乡。移民二代接受的西方文化,与文化原乡的断代问题,本来是让一代移民很头疼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担心,在这边长大的孩子,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这个国家还会不会认可?但当我在温哥华的街头,听见一个小朋友说着山东味儿的普通话时,一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感把我包围。瞧,不光是中国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连故乡的文化也隔着重洋在这里慢慢地生了根!

图片来源:画家毛岱宗 ,莱州人,山东艺术学校美术学院院长,格里菲斯大学博导,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