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重新长大一次,学会 “对自己好”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饶恕

 “仁慈的人 善待自己,残忍的人扰害己身。”——《圣经∙ 箴言》11章17节

  常常看到这样的鸡汤文:对自己好一点。然后跟出一堆五花八门的广告。那不过是行销商人的策略罢了。

  其实,人先要回答三个问题,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第二个问题:我喜欢什么?

  第三个问题:我的底线是什么?

  基本上能回答这三个问题的人才有可能对自己好。

  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千年来人人都必须刻苦、克己,就算不能“为人上人”,这样才能换个太平日子,被周围的人称一声正人君子。而我,是那种文化中的一个逃兵。我既不肯刻苦自己,也做不到一直克制,所以也没啥出息。

  虽然是逃兵,却在加拿大发现自己原来一直是很“刻苦”和“克己”的!

  比方, 周末我们开会搞活动。流活动组织者太过生猛,把我们在大雨中赶 出屋子去玩大型室外寻宝游戏!我跟着一组人想也没想就跑进雨里,并且在雨中勉力奔跑了一个半小时。里面汗湿,外面雨湿。回来后才看到我老板之前发的信息:雨太大!赶紧回来!或者直接回家弄干自己!

  我这时才觉得:今天是疯了么!里外全湿,双腿全瘸。我可以说不啊。唉,我老板居然远比我自己对自己好。咦,我刚刚还觉得自己英勇无比、为自己感动得(其实是淋得)鼻涕眼泪,瞬间觉得自己像傻子!

  为什么对自己好很重要?不仅仅因为一个人吃痛时或者焦虑时的情绪会影响旁人,忍受痛苦也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情感。

  比如,我习惯了忍痛,就会小瞧旁人的痛苦:痛么,忍着啊!这使我变得冷酷,没同情心。再比方,我接受了别人的不礼貌对待,我也会觉得对人不礼貌也没什么了不得,还觉得人类之真实不就是这样吗?可我的好朋友J小姐就不像我这样。她一点点痛就嗷嗷叫,常被我这没心肝的人笑话,可是她看到别人痛苦就很有同理心,从不吝啬安慰别人。

  在这种状况里的时候,我不喜欢自己。一点都不。所以《圣经∙ 箴言》里所罗门要告诉我们“仁慈的人 善待自己,残忍的人扰害己身。”

  我在加拿大得到很多人的鼓励与安慰,有些来自家庭和朋友,有些来自同事,有些来自教会,所以心境也在慢慢改变。我明白了一件事:世界不应该是那么“酷”的,大约少几个和我一样的人,温度会上升些。

  想起弹钢琴的事了。我开始学钢琴,虽然是叮叮咚咚的笨拙声音,但是已经叫我自己很满足了。由于要录下来发给老师看,手一贱,同时发了朋友圈。我加拿大的学生们,我的音乐天才小外甥,甚至朋友家的晚辈(留美的钢琴演奏家)都跟我说“好棒啊!很赞啊!继续练别放弃啊!”——这都是在鼓励下成长的孩子,习惯性地出口都是温暖造就别人的话语。他们都觉得应该像他们的老师鼓励他们一样,来鼓励我。估计批评的话对他们来说比脏话还难出口。

  有一个孩子不一样。看完立刻用一种我熟悉又久违了的口吻说:“手型不对……也不对。”啊呀,我是什么专业的?专业儿童及青少年教养辅导啊!秀自己弹钢琴的事情早丢到九霄云外,立刻把那个妈抓来说:给孩子换钢琴老师!因为孩子被怎样对待,TA就会怎样对待别人。可怜的孩子,TA应该是一直被老师说这不好那不对,从来没有鼓励与认可。TA这琴弹得太不开心了!

  加拿大人总说“干得好”、“你真有才”、“我很喜欢你的……”。我以前认为这样的加拿大人单纯是礼貌教养好。后来明白不仅是教“礼貌”,而是从小教会了孩子“要善待自己”与“如何善待自己”:仁慈的人善待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善待自己。不盲目自负,也不妄自菲薄。有自我激励的能力,就能触类旁通造就别人。同时也明白“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加拿大很成功地把这节《圣经》内容延展到了公众教育里。基本上十二年级毕业的人就都明白并习惯这一套思维方式。

  做啥一定要“扰害己身”呢?在习惯“甜宠”的社会中,强调“刻苦”的人是不是也会被看成很做作、很刻意呢?我没答案。我只知道人生苦的时候比甜的时候多,本来就多很多,所以人为自己放再多的“糖”都不会甜齁掉的。

  善待己身,就是对旁人好;对旁人好一点,其实也就是对自己好一点。人们互相鼓励的氛围是需要每一个人善意的力量去传递的。被甜宠惯了,就苦回不去了。

  很谢谢这样“甜宠”的加拿大,使我有机会重新长大一次,慢慢学习“对自己好”,学习做仁慈的人。

  写在七月一日加拿大国庆前,感谢上帝祝福加拿大。大家国庆节快乐!

饶恕:多重性格的上海女人。有很多朋友,喜欢酒和香水。喜欢显摆自己,骄傲却不是很讨厌。笑点低,哭点高。智商低,情商也低。作为一名BC省的儿童与青少年教养咨询师,常年与孩子们为伍,为了他们一时欢一时愁。

(BCbay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