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国外 中国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青春期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司马洛: 当人只有一块表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啊呀,我这块表好准啊,真好”;但如果和别的显示时间不同的表放在一起时,他们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表和其他的表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他们无法得知自己的表是否准确了,甚至会进而怀疑自己的表不准——这就是心理学著名的手表定律(Watch Law)。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孩子,就是这样一块表:从孩提时代的百般顺眼到青春期(尤其是15到16岁)的叛逆,其中不乏“比较”的因素在家长们心中作祟。然而,这当然不是孩子们青春期叛逆的全部原因,欢迎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直面孩子青春期,家长的自我教育。
01
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是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高尔基
无论是文字、影视乃至动漫作品中,青春期的孩子们总是以一种离经叛道的形象呈现,这仿佛已经是一种共识。特别是在15岁到17岁这个阶段,抽烟、酗酒、性爱、离家出走等一个个家长们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被摆上台面。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远古时代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离家寻找新居,而这一习性则被储存在DNA中流传下来,从现代社会的表现特征来看,即是——对于危险的正常恐惧在青春期被抑制了。
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于2015年进行了一项针对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5岁到16岁正是青少年对风险偏好的峰值年龄。这是由于大脑的反馈受体处于绽放期,进而增强了青少年对于多巴胺的反应,从而使得他们渴望、寻求刺激。研究报告同时指出: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即使被警告风险大于预期,他们对于风险的评估也不会改变。这种时候,来自家长的温情与支持,将会决定着孩子们参加冒险行为的趋势。
02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道德经》
治家与治国在本质上并无差别,最初的一步,都是对自我的认知。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心中或许会有这诸如“我的孩子不是念书的料”、“钱没少花,劲没少费,班没少报,结果还是什么都做不好”、“这孩子成天就知道玩”等抱怨;然而,这些对孩子的埋怨、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等话语中,隐藏最深的,却是自己对教育不得法的无奈。家长只看到孩子和孩子所处的环境却没看到自己,从而不能正确地认知到: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而自己也是第一次做家长。
有人说,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任何资格的考核。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许多如今为人父母者,早起生活中受到其父母的教育也被刻在自己的身体里,被继承了下来。例如,父亲小时哭了会被关小黑屋,这位父亲在孩子哭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将孩子也关到小黑屋里。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对于自我的认知、自我的教育。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孩子的话才会有说服力。当家长教育孩子不要“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时候,自己的水瓶满不满,才是孩子那杯水会不会晃荡的根本原因。
尽管做到正确的自我认知十分困难,但唯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迈开正确教育孩子的第一步,提高自我,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司马洛:留温七年,心理学毕业,走过不少弯路。愿和大家分享留学那些事、讨论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相处方式,听取并帮助大家的烦恼。欢迎在此挖一个树洞,埋下那些让你苦恼、痛苦,却又无法对侧近之人言说之事。
(BCbay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