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该“放养”还是“圈养”?看看老外的选择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无忧花开: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对“放养”理念津津乐道,做个懒妈妈、懒爸爸,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下新锐教育理念的口号。

  放养派认为,对孩子放手是培养其独立性、自信心,不断提高孩子生活能力的最好途径,而父母的过度干涉不仅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还令孩子失去磨炼的机会。

  放养教育中不乏华人父母的追随者,尤以80后居多,这些人小时候承担了过多的父母梦想,饱受家长的太多唠叨,且被应试教育压榨得喘不过气来,因此极度厌烦严苛管教,自己的童年已经太辛苦,所以不想再让孩子重走自己的路。

  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圈养,圈养派的代表毫无疑问就是那些虎爸虎妈,这当中也是咱们华人家长首当其冲,他们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必须严加管束,因为小孩子是不可能懂得自律,懒惰、贪玩、自私等是他们的天性,不管不可能成材。

  到底放养好,还是圈养好?教育界争论不休却也难有定论,写下此文只是觉得很多华人家长似乎都觉得老外们对孩子尤其推崇放养,完全大撒把,但真的是这样吗?

  放养不意味着缺席孩子的成长

  以前我在国内时,也都听说老外父母对孩子完全放养,任其发挥天性,来了加拿大之后,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我逐渐接触了很多西人家长,这才发现自己的认知有失偏颇。

  孩子班里有一个碧眼金发的小女孩Mili,小姑娘一家也是我家的邻居,所以两个孩子放学后也经常在一起玩,有一次她和她的哥哥一起来敲门,当时我儿子正在吃奶酪条,看俩孩子进门我就端出来问她俩要不要一起吃,两个孩子明显是想吃的,但都犹豫了一下没有拿,说要回去问问妈妈。

  然后两个孩子撒丫子就跑,但很快就又跑回来,告诉我说妈妈说可以吃,但只能吃一个。开始我以为这只是特例,可能因为他们的妈妈本身就是教师,家教比较严,但后来发现很多老外孩子都会非常尊重父母的意见,凡事都要问父母可不可以,例如,我可不可以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我可不可以进到别人家里,我今天放学后能不能先去一趟图书馆……

  夏天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先生带孩子去公园玩,遇到一个西人爸爸带着个五六岁的女儿。两家大人在一边聊天,他女儿和我儿子一起在玩话题和跷跷板,大概看我儿子手里拿着块小蛋糕,她女儿突然就朝着爸爸跑了过来,大叫着:Dad, I want cookie。

  这位老爸和我们聊得起劲,只好停住和谈话,我以为他要拿蛋糕给孩子,没想到他很严肃地板起脸,问女儿当别人在说话的时候,如果你有事,应该先说什么?女儿虽然不太高兴,但还是小声说了一句:Excuse me.

  我很受触动,这真心给我这个中国大人上了一课,谈尊重不是概念化的,而是实实在在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哪怕只是个学龄前的孩子。在加拿大生活久了,发现excuse me 和 sorry 是大家经常会挂在嘴边的词。

  关于放养,人们的共识就是父母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父母就应该完全退居幕后,给孩子最大程度上的自由?

  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求助贴,是一个23岁的大小伙子发的:“从小被放养到大,从来我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家里人都很支持,踢过球学过画会游泳,但都没长久过,如今人生没有方向,想努力都觉得窘迫,正因为放养,所以只读到了中专。工作了3年什么行业都接触过,但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现在总觉得没方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求帮助……”

  所以说,任何时候放养都不等于放纵,《三字经》里我们读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琢”字,就已经道出了教育的核心——无论如何,放养都不应成为父母懒惰的借口与理由,从而在家庭教育中理直气壮地缺席孩子的成长,否则就真把孩子养废了。

  运动中培养自信

  来了加拿大,对我最大的冲击就是我发现这里学校对于户外运动的重视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真不夸张,无论寒冬酷暑,任何极端天气都阻挡不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哪怕是我儿子这样三四岁的娃。

  冬天大雪飘飘,零下十几二十度,孩子们就一件容易操场上跑,夏天时候更要命,老师要求给孩子带上雨衣雨裤和雨鞋。我们那会刚去,还没来得及备齐,结果就那么巧,那天就大雨,放学我接孩子时,我都傻了,落汤鸡啥样他啥样,从头到脚都是湿漉漉的,屁股后面沾满了泥巴,活脱脱一个旧社会小要饭的。

  我和他爹看着挺心疼,又担心孩子冻感冒,所以还挺紧张的,不过孩子情绪很高,老师也牙根没把这当回事,就叮嘱我们明天给他带雨具,而最主要的是,我儿子居没——感——冒!一个学期下来,除了晒得黑成非洲小孩,体质体能明显增强。

  所以说,按照我的理解,整个西方社会,对孩子的“放养”主要是体现在体育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上。

  还是我那个邻居,有一次我们一起带着孩子在社区公园玩,她女儿和另外一个大点的男孩子在玩球,玩着玩着俩孩子就打起来了,那个大些的男孩子体力自然好过小姑娘,把Mili一把推到地上。我本能站起来想去扶孩子,Mili妈妈却一把却拦住我说:“别管,别管,他们自己可以解决。”

  不一会儿男孩跑了,球也给了Mili,她从地上爬起来,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手流血了。”妈妈并不经意地掏出纸巾给他擦了擦,说:“去吧,玩得开心点。”小姑娘就又欢天喜地找我儿子堆沙子去了。

  我问过Mili妈妈真的不担心女儿受伤?她说:“只要不太过分都没事,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会更加自信。”

  原则之上再谈变通

  我曾经参加过侄子学校组织的的一次Party,当欢快的音乐响起时,孩子们瞬间都High了起来,跟着音乐扭动得特别起劲,很多家长也跟着一起跳,学校礼堂瞬间变成了一个大迪厅。

  忽然音乐停了,广播里传来校长的讲话声,几百个孩子刚才还在那嘻嘻哈哈,马上就安静下来,校长讲了大约十分钟,然后音乐声再次响起,礼堂就又变回了迪厅。就这样,中间穿插了几次讲话,包括颁奖、抽奖、学生代表发言等各个环节,场面都是收放自如,没有任何老师在旁边监督纪律,大家都很默契的遵守规则。

  当时我还和嫂子调侃,这是不是就是咱中国人说的严肃而活泼,可对比国内的学校,要不就是严肃过度失去了活泼,要么活泼大了收不住劲儿,但这些老外真正做到了做到了这点,不知这算不算文化差异。

  再说一个题外话,是我先生讲的,他的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西人公司,有一次搞活动,让行政秘书去采购,清单上其中有要求买10个西柚,所有东西都在一间超市采购好了,但最后发现只有8个西柚了,如果是中国人肯定会打电话问下,只买8个可不可以,剩下的钱再买点别的水果。

  但这个秘书也是个西人,人家买了这个8个西柚,直接开车就去了另外一个超市,想再买两个,但下面的超市没有西柚卖,他就开车继续找,一直没找到,快中午了才回公司,跟上司交差,并表示非常抱歉。

  或许会有人说,秘书是不是借着买西柚的时间出去玩了,我也这么想过,但转念想想,他们似乎没这么多“鬼心眼”,刻板得有些“呆萌”。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例还是普遍情况,但这两年多来,我确实发现老外们的文化确实泾渭分明,一切都按照规则来执行。

无忧花开:天津妞儿,爱码字,爱摄影,爱烘焙,爱旅行,爱贩卖生活一切美好。当下,只愿在温哥华的湿润空气里,做一个有趣有料的宝妈。

(BCbay.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