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男朋友是CBC(加拿大出生的华人)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芷语:朋友小A,单身女,20多岁,刚研究生毕业,谋得良职,年薪六七万。一切都很顺利的样子,只差男友。过年期间,家里人见学业事业已定,开始催婚。其实姑娘自己更想恋爱,交友网站登记过了,跑过来要跟我们“取经”。
我还没张口,朋友B先发言:“千万不要找CBC!(加拿大出生的华人)
恋爱中的小B直接“抛弃”了我们,整天和男盆友腻腻歪歪,后来还整出买房的大动静,两人搬到一起住了。我于是默默地把红包准备好。
又过了一阵子,却听说分手了!小B为舔伤,工作辞了四处旅游。大半年后再回来时,怕她伤心,我们都未问及细节。
“CBC真的……比较单纯、直接,但是也很奇怪……”小B没用恶词。
“我早前知道他们喜欢把钱算清楚,比如吃饭会AA,我也能接受。他舍不得吃好餐馆、舍不得多点哪怕一个菜我也忍了。包括生日,吃路边小店,送我一个笔记本——不是laptop,是真的笔记本,买单的时候把账单分算到角了。”
小B未必爱计算钱——她家里有一定经济实力,而自己也大手大脚惯了。
原来小B和男友各租在温哥华,租金不菲。小B提议:要不我们买房吧。男朋友表示只能负担起素里,小B想买温哥华,讨论了半天没结果。小B约摸着这房价要涨,下手要快,便折中了一下,自己在本拿比买了一套两室,近天车。
“他认为这是我买房子,所以不能干涉,结果从头到尾就没参与,选房、买家具都是我一个人在弄,弄完了他还显得不情愿似的搬了过来。”
住在一起后,男朋友表示会付房租给小B,自己按市场行情给了小B一个数目,让她哭笑不得。接着又指出既然有两间卧室而他们暂时只使用一间,应该把另外一间租出去才更划算。
小B当然没同意。为什么要为了省一点点钱让自己家里住进外人?!
正好小B想邀请父母过来探亲旅游,就以此为借口告诉男朋友到时候给父母住。结果小CBC很干脆地表示了反对——“我们都不与父母同住的”,然后很利索地将次卧改成了书房。
也是到了这一步,原本没想太远的小B这会开始提及婚姻之事——不是逼婚,而是与男友探讨婚礼等,实为试探。
“结果他认为婚礼应该由女方操办,告诉我西人家庭都是这样。我问他那男方家里需要给聘礼吗?他说没这回事。”试探的结果让小B颇为失望,婚前已经分得这么清楚了,结了婚柴米油盐能过到一块去?
但是,在小B只是比较郁闷、还没到放弃阶段的时候,一天回家,却见CBC男友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走了,留话曰“不合适”。
所以小B给小A的头号建议就是不要找CBC当男友……
我个人觉得小B的遭遇只是个案,不代表全部吧,毕竟我也认识几个CBC男生。没错,他们会给人感觉不那么大气,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一来他们从小在这里长大,很多高中时就要开始打工挣钱,因此比较节省;二来西人文化如此,他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我的一个CBC朋友小C就是这种。当他认识了我们、了解到我们的习惯和想法后,吃饭时就没那么较真地分单了,而是接受了轮流买单的方式。也学会了一些“礼尚外来”,送礼物比较会拿捏。
小C很善良,他说自己更喜欢东方女孩,但也会隐隐透着一种优越感。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上海姑娘有点势利和拜金,跑过来向我求证。我说:“也有人觉得CBC很抠门的,你认为呢?”
但小C寻寻觅觅了很久依然单着,在他喜欢的人面前,他会傻傻做很多事,却不如老外般直接,这样的暧昧不明让他错过了很多人,感情的事拖到现在。
所以,同是CBC,也因人而异,不能一棍子打死。尤其是想想我们的后代将来也算是CBC一个,我们也不希望他们被扣上帽子打上标签吧。
最后,怎么样一眼分辨CBC呢?以下综合自网络:
他们会开口露齿自信地大笑;
他们或会一点中文,但口音有点奇怪;
他们第一反应是说ouch!
他们以小麦肤色和各种肌肉为美
他们喜欢说话时喜欢动眉毛耸肩膀
他们爱穿连帽衫戴棒球帽以及沙滩短裤人字拖,她们爱穿吊带衫热裤或瑜伽裤
他们把牛奶当水喝,有庆祝必喝酒,爱开party
芷语: 新闻出身的80后。有事没事码个字,专栏一写已十年。报纸记者、编辑,也做过杂志、电视和新媒体。变的是工作形式,不变的是人文情怀。
(BCbay.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