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宋仲基吧 要爱就爱这个热爱巧克力的男人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芷语:“太后”结局后,再也无法每周看看那个满身肌肉、又会调情、笑起来甜到发颤的男人。心里空荡荡的,只好看书……

  结果看到另外一个男人的故事。我一定因宋欧巴而患上花痴症:为什么一个100年前的男人也会让我着迷呢?

  他的名字叫米尔顿赫尔希。乍一听不耳熟,换一种翻译“好时”,会不会很熟悉?

  好时?那不是巧克力吗?没错!我说的赫尔希(也就是好时)正是这个巧克力大王!

  据说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困顿的早年。

  赫尔希14岁时便向当地一个糖果师学艺。18岁时开始创业开自己的糖果铺,虽然他很勤奋,但经营5年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便跑到别人的糖厂去打工,晚上回来自制牛奶太妃糖拿到街上去卖。

  当然前面是很多很多挫折,不过终于否极泰来。(否则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1893年,当卖太妃糖已算成功的赫尔希接触到了可可豆后,他兴奋地对朋友说:“太妃糖只是暂时的,巧克力才是永恒的!”(话说成功人士总能有这么有远见……)然后果断地买下了巧克力生产机,开创了赫尔希(好时)巧克力公司。

  有关在巧克力行业的发展不必多述,大家应该都吃过或听过好时巧克力。不过如果只是因为商业方面的突出,那赫尔希多少有点“乏味”,但是如果哪天你去美国宾州旅游,到了一个赫尔希镇、赫尔希火车站或看到一座赫尔希学校,然后发现这些都确确实实跟赫尔希密切相关,你会不会好奇,这个巧克力大王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故事还是得从他刚建巧克力工厂开始说起。在纽约创业失败后,他回到家乡,在一个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奶源地开了一个巧克力工厂。规模日益扩大,结果,为了给员工们增加福利,他开始为工人建住宅,盖了很多房子,形成了社区。街道是以巧克力、可可名字命名,连路灯的形状也类似巧克力,差点连小镇的名字也要用巧克力的名字了,预备名字比如“可可”“豆谷”啥的,好在有市民头脑清醒,最后小镇就叫赫尔希小镇。

  可爱的赫尔希还游说联邦政府,结果小镇有了邮局,叫赫尔希邮局;银行叫赫尔希银行;又大力游说一家火车公司在小镇弄了个“赫尔希火车站”;自己再出钱,盖起小镇的“赫尔希百货公司”;还有“赫尔希公园”……

  好吧,听上去有点自恋。但是相比给当地市民带来的好处,这点自恋无伤大雅。赫尔希虽然大力发展小镇建设,本人生活却相对很简朴。他为小镇盖了那么多房子,自己家却只是一个拥有几个房间而已的普通住宅。据说他刚发达的时候还会跟“暴发户”似的穿很好戴很多名贵东西,但有一天早上起来,他看着镜子里那个“华贵”的自己,觉得很陌生甚至有点厌恶,自那以后,他就一门心思发展他的巧克力和小镇了。

  年岁渐增,赫尔希和妻子都感觉到应该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了,于是他和妻子为小镇建了一座孤儿院,发展到后来成了比较有名的赫尔希工业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现在学生人数已有两千多人。

  赫尔希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自己童年时的苦难,他自己感觉就像一个孤儿。他希望为更多的孩子带来更多的爱,就像“好时Kisses”的理念:“每个孩子都值得亲吻和拥抱”。

  赫尔希对孤儿院投入了多少?那是1918年,夫人去世3年,他仍然没有续弦,却将自己全部的个人资产6000万美金(请注意这是1918年的6000万元)成立基金会,全部投入到学校当中,直到现在好时巧克力公司每年都有部分股份营收要投入该学校的运营。

  学校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100多栋宿舍楼、3栋教学楼,图书馆、艺术中心、办公大楼、体育中心等都有。学校每年花费在一个学生身上的费用约为7万5000美元,读书期间学生不用在医疗、生活开销上花费1分钱,到了11年级还可以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考上大学的学校还给付一笔7万多的奖学金……可以说大受欢迎,每一年的入读名额约为300人,但申请者有数千人。

  一个为了员工福利可以打造一个完整小镇的男人,其魄力和人格魅力可想而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告诉他,一台机器可以取代40个人工快速完成巧克力的包装时候,追逐利益的企业家肯定立马采用,但他却坚决认为不能让机器抢了工人的饭碗。

  结果,1937年,美国那场全国大罢工席卷而来,赫尔希的工厂也在所难免,到处有人静坐,但赫尔希工厂的大部分员工甚至当地一些农夫却自发组织起来,驱赶那些静坐的人们。老板平日对他们好,他们都记在心里呢。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88岁的赫尔希还在试验新糖果。1945年,赫尔希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被埋藏在赫尔希墓园,在他一手打造的小镇里的一块安静土地上。人已去,但他打造的巧克力王国、他所创建的小镇和为这个世界做的种种贡献,都将继续流传,为人们牢记。

  都说巧克力已成爱情的象征,我看不止,这样的甜蜜,是一种广义的爱,爱自己爱家人但更爱这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