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浇油 从陈国治事件看华人社团的角色定位
温哥华港湾(BCbay.com)网友辛峰:《环球邮报》连续两天对陈国治厅长的旧闻翻新报道在西人社会没引起太大的反响,反而使得华人社区争执不断。一众社团人士以华人社区的名义出面力挺陈厅长、要求媒体道歉,似乎更让事情的发展火上浇油、越来越热、暂时无法停息。
在记忆中,大多伦多地区的华裔族群对一位华裔从政者被媒体批评而引发如此大规模的争论,这还是头一遭。即便是2008年4·13期间,渥太华集会一事,社会分歧也没这么大。以至于有不少人因此而担心:素来和谐平静的华人社区,会不会因为陈国治事件而导致分化?对此,作为当事人的陈先生以及社团人士应该怎么做?
陈厅长事件让大多伦多地区的华人讨论踊跃、争辩热烈,这本来是好事。道理总是越辩越明,如果我们能通过争论,明白事理,那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作为当事人的陈国治先生从一开始就作了错误的示范。面对媒体的报道,他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去看待,而是马上打起了种族牌。他暗示华人大众:事件起因主要因为他是华裔从政者,从而引导人们从排华和种族歧视方面去联想。在他的专栏文章里,他的写手甚至帮他写道:陈国治如果不姓陈,姓马逵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
作为一名从政多年的资深政客,陈国治用种族排华的理由来回应媒体的监督和批评,显然巳经做错,这不仅无助于公众了解真相,更还有可能制造种族裂痕、挑拨煽动种族矛盾、损害多元文化。在加拿大,华裔从政者多的是,比他职位高的华人官员也有,陈先生绝不是华裔从政人士中的佼佼者,媒体没有必要偏偏拿他来开刀“排华”,这显然不符合常理。由于我们的陈厅长高调地以种族歧视为盾牌进行了反击,于是一众社团人士也放弃了应有的中立,兴师动众地包下了一家大型中餐馆的大厅,以华人社区的名义力挺陈厅长、要求《环球邮报》道歉。
作为以联谊华人乡亲父老为宗旨而成立的同乡会、协会,或者什么总会、联合会什么的,她们本来应该是非政治性的群众团体。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社区中,有相当一部分政治企图心厚重的人士却将这些团体当成了政治工具。政党筹款,要用社团,政客竞选,也拉上社团,对哪位政客表态支持或者反对,更是要用社团作垫底仗势。当然,社团人士对加国政治抱有兴趣,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同乡会、联合会本是非政治性的群众团体,绝不应成为会长或理事们手中的政治工具。对于任何有意从政的社团领袖而言,不应该用政治力来影响和操作社团。即便他们个人有心从政,也应该在考虑踏入政坛之际,就毅然辞去会长和理事等职务。不然,对那些蒙在鼓里,纯粹为了老乡联谊而加入社团的会员将造成不公。
社团人士除了在决定从政时要卸下社团领袖职务之外,平时也要避免社团的政党化,更不要将我们的以乡亲联谊为目的的社团、协会变成了某些政党的党支部、党委。事实上,尽管有人一再予以否认,但我们有些社团、协会的确在政党化方面巳做得相当出位,《环球邮报》的批评是正确的。
此外,华人社团介入社会事务,也应相当慎重。社团人士如果需要对重大社会话题进行表态,应该在会员中先进行问卷调查、做足咨询,切不可几个人脑袋一拍、私下同意,就自说自话当起了代表。在不久前的十几位社团人士支持陈厅长一事上,许多同乡会和联合会的会员就一点都不知情,他们连皮毛都不知道,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代表了。如果我们的社团人士连起码的征求会员意见的事都不做,就高调出来表达他们对陈厅长的支持,那么这样的表态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他们连自己的社团成员都代表不了的话,还谈什么代表华人社区呢?
对于华人社团多如牛毛的乱象,巳经有不少舆论提出了质疑。在这种情况暂时还不能改善之前,社团人士更要好自为之,保持社团的中立和独立性。切不可为了个人的目的和利益,胡作乱为,将大众的社团当作自己手中的“枪”。事实上,面对普通网民的质疑,就有个别社团人士发飙狂称道:有本事你也出来搞社团,否则你就活该被代表。可以想像,有这样不知轻重的人占据了社团头领的位置,对待批评还强词夺理、霸道蛮横,我们的社区还能健康发展?那些社团又能有什么群众基础呢?
在加拿大生活,华人社团显然是华裔族群中不可缺少的细胞和纽带,但是任何时候,社团的角色都不应该错位,她只不过是中立的联谊性团体,绝对不是任何政党和个人手中的纸牌。社团人士如果一定要以社团名义对社会和族裔大事的表示立场,起码要得到本团体一半以上的会员们的同意,否则就不要自说自话当什么代表。陈厅长事件,只是他个人之事,华人大众没有必要被捆绑,华人社团更无须做他的垫背。
(BCbay.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