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家庭教育:你并非要得第一不可
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如何帮助孩子成才,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据德国《家庭与教育》杂志的一篇文章介绍,德国人对如何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父母自己如何对孩子言传身教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坚持认为,家庭在孩子的成才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的爸爸很早就让我知道:我并非一定要得第一不可。”来自德国,现在北京大学读中文的里求(中文名)说,“在我失败时,他总是告诉我,他对此感到很平和,他认为我比成绩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确很希望我能够有好成绩”。
德国人比较注重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他们不希望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也会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比实力更重要。从另一方面说,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渲染孩子,他们很关心孩子,从小就使孩子感到被爱,每次都会鼓励他们去做,做得更好。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去和孩子探讨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而不会用其它给孩子施加压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他们把孩子置于成绩的上面,而不是成绩要比孩子重要。”里求说,就他在德国待的20多年里,他发现德国人十分善于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教育的氛围。“就以我来说,我的爸爸是一个司机,妈妈是一个公司里的职员。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不再爱我。记忆最深的是,小学的第一次考试我没有及格。回家去的时候妈妈知道我不及格,但是她并没有骂我更没有打我,只是问我是不是感到功课太重了。她还去学校找了老师,从此之后她更关心我,我有问题总是和我一起解决而不是责骂。我们考试就像是我们一起去考试。”他说,他的同学里面很少有因为成绩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虐待,那些遭到父母的殴打的同学都是因为其它原因。而且,事实上,在德国,父母很少打孩子。
“德国人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比如做作业,孩子不会,父母只会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绝对不会轻易说出答案。”“在我的家,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家里就有一个书房,专门为我留着。而爸爸即使由于工作原因没有钱而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但是他生气也不会对我发脾气。他常常告诉我,我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我并非要得第一不可。但是他们常常要求我自立,不要过于依赖他人。”里求说。他在德国读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考上了柏林大学,之后又来北大留学,他的父母一直都支持他。
“我的今天,完全是父母给我的家教造成的。”里求说。“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样。”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听听德国人怎么看待父母的榜样的力量的。
特斯,北大哲学系的大三学生,来自德国Frankfurt。今年24岁的特斯成绩优秀。“我的父母自小就让我作决定,他们总是告诉我说,我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选择一边读书一般学习音乐,也可以选择去做运动员,反正我的人生是我自己决定的,他们只给我指导意见。可是他们却在有意无意之中向我灌输责任感的重要性,他们在要求我自己作决定的同时也要求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他们也会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妈妈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都在家里把黑面包发酵,这么多年一直都很敬业,也从来不会沾面包房的小便宜。就是她的这种负责精神感染了我。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而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了一件让他感触最深的“小事”:“在德国过马路,人们绝对是按人行横道上红绿灯的指示行事的,因此,当有一天傍晚,我在莱比锡火车站发现两个当地的年轻人违章过马路时,竟‘如获至宝’地说给我的德国陪同中文名字裴海丽小姐听。当时人行横道的红灯亮了,尽管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但人们都站在原地不动,只有那两个人犹豫了一下便跑了过去。我甚至有点“兴灾乐祸”地对裴海丽说:“你看,德国也有行人过马路不守规矩。”然而,她的回答足足让我回味了好半天:“其实,我有时候也会这样做的,如果当时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的话。不过,在一种情况下我是绝对不会违章过马路的,不管当时有没有车,这就是当我的身边站着孩子的时候。”发人深省。
德国慕尼黑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W?E?冯纳斯基斯教授来中国参加经验交流会时说:“我参观过中国的幼儿园、学校,父母出许多钱让孩子上那么好的学校,真羡慕这里的孩子。”但是,中国的父母大多以为孩子上了学,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其实不然,在孩子长大成人前,父母必须在家庭教育上花大力气。冯纳教授指出,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尤其是未成年孩子如此重要,家庭的教育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中国的父母在对孩子寄托重大期望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庭中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才是长远之计。”特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