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城市浣熊演化短嘴“变可爱”或可成宠物?
城市吉祥物浣熊,可能正悄然出现与人类更“相处得来”的生物学变化。最新研究指出,城市浣熊因长期贴近人类生活环境,鼻口部位变短,外观更“讨喜”;不过学者强调,这不代表浣熊已可作为家居宠物,牠们依然属于野生动物。
研究由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团队进行,目的是探讨人类环境如何触发所谓的“驯化综合征”(domestication syndrome)特征。常见家养动物如猫犬,往往共享垂耳、白斑、脑容量较小以及颜面骨骼缩短等形态特征。
该研究共同作者、该校生物学助理教授Raffaela Lesch指出,研究以“神经嵴驯化假说”(Neural Crest Domestication Syndrome)作为解释框架,认为动物在与人类共存过程中,因对“温顺”的选择,可能影响胚胎发育,继而改变形态。
不过,加拿大本地学界就持审慎态度。长期研究城市浣熊、任教于York University的教授Suzanne MacDonald表示,尚未在本地个体中观察到相同幅度的变化。她分析,美国多地存在狩猎压力,可能形成“选择效应”:外表较“可爱”、口鼻较短的浣熊较少被猎杀,因而更易存活并将相关基因传代;加国环境不同,变化未必一致。

至于浣熊是否会成为下一种“家庭宠物”,学者普遍否定。Lesch强调,研究并非主张浣熊可被饲养,只是指出牠们或处于极早期的驯化过程;真正驯化需历经数以千年计的世代更迭。目前的浣熊仍属野生动物,只是在适应人类环境。


University of Toronto生物伦理及环境伦理教授Kerry Bowman亦指出,浣熊具破坏性且有机会咬伤人,难以建立与人类互惠互利的宠物关系。相较之下,犬只在历史上协助人类守夜示警、猫只控制鼠患,均提供实质效益;浣熊难以扮演同类角色。
法规层面亦设明确界线,多伦多市政府把浣熊列为禁止饲养动物;市府今年已接获逾17,000宗与浣熊相关的服务个案,主要涉及尸体处理及受伤或受困个体。当局重申,市民不应私自饲养或接触野生浣熊,如遇情况应向相关部门求助,以保障公众与动物安全。
(图:资料图片、Springer Nature Link)T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