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不卖 面对川普它是一个拒绝和坚持的国家

加国无忧 冯志强+-

在2025年1月,那是一个不安的冬天。美国总统川普公开说,他想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五十一州。那句话似乎出于即兴的调侃,却像一股冷风,吹皱沉静的北国空气。加元下挫。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嘲讽与愤慨。人们第一次认真地问自己:我们是谁?如果明天醒来这片土地不再叫加拿大,我们还剩有什么?

从那一刻起,这个国家似乎在寒冷中醒来。人们意识到:加拿大存在的本质,就是“不买美国的账”。

一、加拿大因为拒绝才得以建立

加拿大并不是一个因征服或革命而诞生的国度。她起源于一连串的拒绝:拒绝卷入暴力革命,拒绝同化于帝国,拒绝被吞并。

1763 年,法英殖民战争结束。那时候,还没有发生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加拿大更无从谈起。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颁布《皇家公告》,承认原住民保留土地所有权,划出殖民者不可逾越的界线。那道线——后来成为美国人眼中的“人造界线”——在历史上第一次划出了“我们”与“他们”的界别。华盛顿、杰斐逊这样的拓荒者愤然不满,他们要跨过这条文件上的界线来夺取土地。而拒绝这场掠夺,坚强的拒绝奠塑了加拿大雏形。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失败的保皇党人拒绝在得胜者面前屈膝,背井离乡,迁至英王治下的北国天地。他们带着对革命的厌倦,在冰雪之间重建生活。法裔居民拒绝富兰克林的游说,不愿加入那场高举自由却充满狂热的新秩序。他们选择在英国统治下保存语言与信仰,拒绝加入共和派对。原住民、法裔、英裔——三个彼此陌生的群体,都是同大国角力中败下阵来的的输家,却在“求存”之中学会了拒绝,也学会了共处。

加拿大的起点,不是胜利的凯歌,而是妥协与忍耐;不是征服他人,而是设法不被征服。

这是一种拒绝的性格,后来成了加拿大人的民族底色。

二、面对多次来自南方的压力而坚决拒绝

自建国以来,加拿大的每一次民族觉醒,都与南方的压力有关。19 世纪末,保守党总理麦当劳在七十六岁高龄迎战主张与美国“经济联合”的自由党人罗里埃。那年,美国国会提出高额关税,影响加拿大经济衰退蔓延。加拿大舆论一度倾向“与美国做朋友”。

直到一份遗落的美国机密信件泄露天机:华盛顿的策略不是贸易,而是吞并。麦当劳在多伦多的演讲上掷地有声:“宁可贫穷,也不要失去独立。”人群高呼“旧旗、旧政、旧领袖”,那是十九世纪末最响亮的民族呐喊。选举结果,民族主义胜出。加拿大人选择了艰难的自立。

二十年后,自由党人罗里埃终于掌权,再次以自由贸易为政纲,向美国示好,却又遭民众对美国的不信任和恐惧而在选举中遭击败。当时,美国政客公然宣称,希望看到“星条旗飘扬在加拿大每一寸土地上”。结果,加拿大人再一次投票说“不”。拒绝!

之后一个世纪,类似的情节反复上演:1963 年,保守党总理迪芬贝克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上演冲突,被视为“小国对大国”的尊严保卫之战;1988 年,自由贸易协定公投,让全国陷入“繁荣与主权”的拉锯状态,濒临社会分裂。每一次,当加拿大人感到自己的国家像影子一样被牵动玩弄时,一股深藏的力量便重新冒出——宁可笨拙、缓慢,但是拒绝成为附庸。

三、在拒绝中认同民族身份

与许多国家不同,加拿大的民族认同不是从“我们是谁”开始,而是从“我们不是谁”开始的。没有统一的语言,没有单一的信仰,也没有共同的革命神话。它的凝聚力,往往因为对于外来的压力,挺身而出,坚强地拒绝而形成的。

哲学家乔治·格兰特在《一个国家的挽歌》中写道:“加拿大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仍有人拒绝让它消失。”这句略带悲壮的话,道出了加拿大特有的“认同拒绝而建国”——我们不是帝国,也不是反叛者;我们是夹在其间、努力维持自己身份的那一群人。

这种认同拒绝而建国的态度貌似消极,却极其坚韧。它孕育出加拿大的制度文化:多元而温和,讲程序重人情,协商代替征服。从原住民的土地协议,到魁北克的法语教育,从全民医保到和平外交——每一项选择,都带着“避免冲突、维护共存”的印记。加拿大的骄傲,不在于伟业,而在于克制。她的独立,是一种持续的、并不嚣张的拒绝。

四、被逼出来的民族自觉

当川普的口头威胁再次唤起历史记忆时,民意如潮反转。酒商下架美国产品,旅行团取消赴美行程,加拿大国旗在商场与球场密集出现。电视画面里,《星条旗》奏响的乐声被淹没在嘘哮中。这并非仇恨,而是一种古老情感的重现——一种被逼出来的民族自觉。

各省政府开始讨论内部经济合作,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学者们重提“东西走向的加拿大”。一位退役军人对记者说:“我们打不赢美国,但我们不属于他们。”那是这个国家最质朴的宣言。

对许多新移民而言,这场情绪喧闹更像一次精神考验。加拿大华裔社区在讨论:在中美对峙、全球动荡的今天,站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如何理解“加拿大”?答案或许简单:这是一个选择尊严而非崇尚实力的国家。

五、写给加拿大华裔的一段话

许多来到这里的华人家庭,都是从强权体制与非人性化的竞争机制中走出来的。他们正在渐渐摆脱原来的价值框架,而旧习惯犹疑不决,容易履旧,仰望实力、追逐效率、计算得失。而加拿大的温馨提示:我们还有另一种文明的可能——那种在雪地里生长的慢节奏社会,以妥协、温情和制度设置来拒绝不公义而维系公义。这种文明看似柔弱,却能在两百多年时间里,在历史上,从现实中,始终发挥出拒绝的魅力,拒绝被吞并。

加拿大不完美。她的历史有殖民历史的阴影,原住民仍在为公义呼喊;语言与族群的隔阂妨碍社会和谐共处。但正因为她不断反省,不以实力为骄傲,才显得更真实。

当有人说这个国家太温吞、太平庸时,也许忘了:正是这种平庸,使她不屈。它让人们在危机来临时,仍能以理性和礼貌说出一句坚定的拒绝——加拿大不卖!

六、尾声:一条界线

从十八世纪那道“人造界线”开始,加拿大就注定要在强邻阴影下生活。但这条界线,不只是地图上的边境。它也刻划在每个加拿大人的心里——面对诱惑时不失去分寸,面对威胁时不失去尊严。这片国土上的人们,或许没有英雄的光环,却在两百多年的风雪中,以平静的方式证明了一件事:独立不必喧嚣,抵抗可以是温和的拒绝。

加拿大不卖!

1
  • 最新评论
  • 游客屏蔽

    傻逼小编不要曲解历史故意误导,加拿大当年根本不是拒绝卷入暴力革命而是保皇派既得利益者奴才为了自身利益选择继续效忠英国王室,别忘了一直到二战之前英国国力世界第一而美国那时还没有成立前途未卜。加拿大的保皇派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很多人被英国国王赠与土地农场等等资源。 现在最不希望看到美加合并的就是中共及俄杂,这篇文章就是中共大外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