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睡越困?脾虚体质的“体力充电宝” 竟是它
在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秋高气爽后,这几日的连绵阴雨把人拉回了立冬将至的现实。雨水时歇时落,寒气裹挟着水汽,直往人的骨头缝里钻。
更让人难受的是,明明睡足了一整夜,白天却依旧感到浑身困重,脑袋上像压着顶钢盔,昏昏沉沉地提不起精神,甚至连胃口都变得差了些。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这正是“寒湿困脾”的表现。脾胃就像身体里的“烘干机”,通过持续地输出“暖风(脾阳)”,带动气血的流通,以蒸发体内的湿气。但当外界寒湿交加,这台“烘干机”运转的负荷增大,就会导致气血流通缓慢,因此人便产生了“睡不醒”的困倦感;湿邪沉积在肌肉里,就像棉花被雨水打湿了一样,沉甸甸地昂不起头来。
能量充电宝
与温燥的烈性药材不同,黄芪性温,味甘,还带有柔和的豆香气,它“除湿”之力温厚而持久。黄芪不会直接“攻击”湿气,而是通过加强脾胃的运作效率,让湿气无处容身。

这就好比进入一间又冷又潮的屋子,与其到处擦拭水汽,还不如打开暖风机,让和暖的气流在屋子里不断循环,整个屋子很快就会变得干爽。而黄芪在补脾益气的同时,还能带动脾中清阳的上行,对于脾虚又被湿邪困阻的情况,可谓“一举两得”。
双重主打
黄芪虽然兼备补气与化湿两种作用,但用量和搭配不同时,主打的方向也各异:当疲惫感显著,且伴有怕风怕冷、容易感冒时,可重用黄芪至20-30克,充分发挥其“大补脾肺之气”的功效。此时若搭配红参、当归等温补药材,如同为身体加满燃料,适合气血双虚、体力透支的人群。

若想在湿冷天气中缓解关节酸重、肌肉乏力,则不妨使用中小剂量的黄芪(约10-15克),再搭配茯苓、薏米等利水渗湿之品。这样既能补气扶正,又能温和祛湿,这种又冷又湿的天气下,尤其适合作为日常调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