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利率重回4%, 加拿大房市冷热迎来分水岭
喜大普奔,10月29日,加拿大央行2025年第四次降息0.25%,央行利率已从高点的5%,降至2.25%,商业银行P利率从高点时的7.2%降到了4.45%。房贷利率重回4%。
一位首次置业的贷款申请人,最近买入了一个市价50万的多伦多CONDO用于自住。我问了地产经纪人,这套公寓的市场租金是多少,于是发现了这位客户此时买入房产的原因。当房贷利率约为4%的时候,在多伦多持有一个CONDO物业的现金支出,与租住同一个房子的租金相差不多。持有成本中有一部分是贷款月供中的本金,应该属于房主的强制储蓄,不应该计入居住成本,4%的情况下,剔除房贷月供中的本金部分,房产买家的实际住房成本低于租金。
对于地产投资者来说,房贷利率4%是攻守平衡点。低于4%,宜进攻,获取更多投资房;高于4%的时候,宜全力防守,保住胜利果实。其中的道理,容我慢慢道来。
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是房贷利率最高的一年,利率在6%以上。一套50万的多伦多CONDO租金约2400加元,如果首付款20%,利率6%,则月供高达2380,加上地税和管理费,持有房产的现金支出每月大致为3122加元,持有成本比租房每月高出722元。对于收入有限的年轻人,租房负担明显更低。另外,加拿大房贷规则要求银行在合同利率上+2%的基础上做压力测试,如果合同利率6%,则压力测试利率高达8%,借款人最多能借到年收入的4倍,因此很多买家被房贷压力测试挡在了买房置业的门外。
进入2025年下半年,房产买家可以拿到的房贷利率已经低至4%,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央行再次降息,保证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房贷利率将会保持在4%左右。一个多伦多50万加元的公寓单位,市场租金2400加元,地税每月218加元,大楼管理费每月524加元,首付20%,利率4%的情况下,贷款月供1902加元,总的持有成本为2644加元,只比租房每月多支出244加元。贷款月供1902加元中,本金大约590元,利息1312元,本金属于房主的强制储蓄,并非居住成本,买入并持有这样一个单元,实际的住房开支应该是利息加地税和管理费,共计2054加元,低于市场租金2400加元。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开头这位首次置业申请人此时此刻买房的原因。

去年12月,联邦政府出台了首付5%按揭贷款可以30年还款期的政策。近一年过去了,这项政策并未刺激住房需求。我用上述案例计算了首付5%的情况下,买房置业的持有成本。首付2.5万,需要贷款47.5万,如果30年还款期,贷款违约保险的费率为4.7%,保费加到贷款本金47.5万之后,总的贷款金额为49.74万,利率4%的情况下,月供为2365,加上地税和管理费,总的持有成本为3107加元,比租金2400每月需要增加支出707加元。买家除非认为房价会快速上涨,需要赶紧用5%首付锁住房价,否则,低首付买家的持有成本与租金做比较之后,延迟买房并攒更多首付,应该是更明智的选择。
首次置业者,除了要先做好贷款预批之外,还需要做一些功课,把买房优惠政策都用起来。利用HBP计划,可以从RRSP中预支6万作为首付款,但这笔款项需要存入90天以上才能提前支取。去年的新金融产品FHSA缴款时可以抵税,也可以递延抵税,投资可以免税增长,取出用于首付时没有资本利得税,且非常灵活,例如,10月1号已经下了offer,房产12月1号交割,11月1号开立FHSA账户,都可以利用上述政策。
由此可见,当房贷利率触及4%,‘租不如买’的临界点便清晰显现。首次置业者判断买还是租,最重要的因素是首付,收入,持有成本,以及实际居住开支。利率降到4%的时候,租房者需要重新计算持有成本和租房成本。买房条件成熟的租客,需要排除噪音,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明智的财务决策。很多人一听见“买房”俩字就敏感,条件反射地拿出下列托词推迟购房决策,“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年轻人都不买房了”,“房价还会继续下跌”,“治安不好”,“新移民减少了”,“美加关税战”等等。住房是基本需求,对于多数家庭而言,解决居住问题无非是在‘买’与‘租’之间做出选择。当实际持有成本与租金支出趋于接近时,这些过于悲观的论调就显得缺乏足够的财务依据了。

02地产投资者是该进攻还是防守?
在加拿大,大部分时间都适合地产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借款能力,以及房产相对于人口的稀缺性,进行大胆的进攻,除非利率太高。2022年3月加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地产投资者进攻的大好时光,很多地产投资者利用千载难逢的低利率,加按已有房产,补充弹药,继续购入更多房产。在加息之后,则转入阵地进行防守。如今利率再次回到低息环境,成功守住房产的家庭,财富已经跃升到了新高度。该进攻的时候不敢获取房产,则永远也没有房产财富;该防守的时候守不住阵地,得而复失后的心理阴影会久久挥之不去。房贷利率4%,是地产投资者攻守的转折点。
以上面说过的50万CONDO为例,如果是地产投资者购买,有两个选择,一个是20%首付,有负现金流;一个是30%首付,每月收支平衡。好吧,聊着聊着,又要开始聊负现金流问题了。
20%首付的情况下,投资金额10万,月供加地税加管理费,每月支出2644加元,收入2400加元,投资者每月需追加首付款244加元,如果你硬说这244加元是付现金流,是亏损,也行吧,但我不这么认为。一年下来,首付款总计为10万,加上12个244元,就是102,928加元,毛租金收入28,800加元,利息支出约为12个1312等于15,744加元,地税2616加元,管理费6288加元,合计支出约为24,648加元,一年下来应纳税的净租金收入为4152加元,首付款投资回报率为4152除以102,928等于4%。这是第一年的税前租金回报率,下一年房贷月供中的利息比例会降低,同时还要继续追加本金,因此租金税前回报率依然在4%左右。如果房产不增值,贷款利率4%的条件下,首付款的回报率只有4%,因此,4%的房贷利率是一个分水岭,如果利率继续下跌,投资回报率会超过4%,即使房价不涨,投资也更加有利可图。
30%首付的情况下,投资15万,月供加地税加管理费,每月支出2400加元,正好与租金打平。一年的利息支出13,800,地税2616,管理费6288,净租金收入为6096加元,首付款的税前投资回报率依然为4%。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首付20%与首付30%的情况下,税前的首付款回报率相同啊,每月负现金流好,还是一次多交些首付款好呢?其实20%首付的投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投资者边际税率是30%,首付20%的情况下,净租金需要缴纳1245加元所得税;首付30%的情况下,需要缴纳1829加元税款。所得税,交了就再也拿不回来了。以上计算证明,1.负现金流的本质是首付款的分期付款,不是亏损;2.首付款20%与首付30%相比,所得税更低,即,税后投资回报率更高。因此,在利率是4%这个攻守平衡点上,我们很容易澄清一些投资误区,同时准备好转守为攻。

03历史经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香港楼市泡沫破裂,至2003年整体楼价较1997年峰值下跌65%。这一过程中,利率长期高企,1997年按揭利率达10%以上。2003年,香港进入降息周期,一年期最优惠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10%下降至5.0%,100万港元贷款月供从高峰期的1.3万港元降至约5000港元。以典型的40平方米中小型单位为例,月供成本从1997年的2万港元降至不足8000港元,接近于同类房产租金6000港元,吸引资金回流楼市,从而结束了长达6年的房地产低迷期。
1981年8月,加拿大5年期固定房贷利率达到21.75%的历史峰值,这一利率水平远超1970年代的平均值,8%-12%。利率从10%升至21.75%,月供负担增加约117%,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许多潜在购房者被迫退出市场,交易量显著萎缩。为控制风险,银行提高首付比例至20%-25%,并严格审核贷款资质,进一步抑制了市场需求。利率峰值后仅两年的1983年,5年期固定利率已下降至接近10%-11%,降幅超过50%。利率下降后,部分购房者重返市场,尤其是投资者和改善型需求群体,但整体交易量恢复缓慢。
利率绝非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唯一因素。但利率高低决定着,买房后的持有成本与租房成本的差距。哈耶克说,知识是分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每个人最清楚自己的经济账,因此,不断地根据利率等经济因素的变化,计算自己的得失,是做出理性决策的必经之路。利率变了,关系到得失的成本也变了,知识就更新了。每个人每天都要算自己的账,或早或晚,人们会发现买房和租房之间差别的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利率降低,有利于持有房产,因此,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即将走出低谷。

结语
房地产是经济之母,一鲸落,万物衰。很多人盼着房价下降,自己可以有机会上车。过去3年的高利率导致房价下降,但租房的家庭上车的动力和能力都更弱了。有能力弯道超车的家庭,在直道上早已遥遥领先;想弯道超车的家庭,却偏偏容易弯道翻车。地产投资者正在走出高利率、高风险的弯道,走向低利率的坦途。租房家庭参照上面的计算,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租金中帮房东归还贷款本金的部分正在增加。租客是否在‘为房东打工’,关键看租金中有多大比例被用于偿还房东的贷款本金。地产投资者,从以上计算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首付低,负现金流的投资方式,比首付高,正现金流的投资方式,在税后收益上更具优势。负现金流,不是亏损,而是首付款的分期付款,是银行给地产投资者的优惠政策。
市场月租金2400加元的CONDO单位,售价仅为50万加元的黄金机会,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算清楚得失之后,重回买房市场,而逐渐减少。唱衰房地产的音乐已经停止,自住房买家或投资房买家正在各就各位,蓄势待发。恭喜扛过了高利率期的地产投资者们,咱们没有在弯道出局,胜利地完成了防守的任务。综合来看,4%的房贷利率确实构成了房地产市场由冷转热的关键分水岭。市场信心的恢复已然在路上。多伦多房地产市场的寒假即将结束,同学们,整装待发,迎接新学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