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房主天塌了,突然发现土地不是自己的?
10月底的列治文,风雨交加,市民的情绪却比天气更汹涌。
因为一场法院判决,原本安静的社区,突然被卷进了加拿大史上最具争议的土地风暴。
这起事件的核心,是卑诗省最高法院在8月的一纸裁定:考伊琴部族(Cowichan Tribes)对列治文南部菲沙河沿岸约750英亩土地拥有“原住民所有权”(Aboriginal Title)。
判决一出,列治文炸锅。政府、律师、银行和业主,全都乱成一团。
前天晚上,列治文机场旁的喜来登酒店挤满了人。上百名居民冒雨前来,会议厅和走廊都站满了人。有人手里紧握房契,有人拿着银行信件,还有人抱着孩子。
一位居民情绪激动地质问市长马保定(Malcolm Brodie),全场响起掌声和嘘声。“你当了二十多年市长,为什么从来没告诉我们这事?”
另一位名叫Kal Matt的农场主也质问:“我1975年就在这里住了,如果土地不属于我,那我为什么还要交地税?”
他家那片蓝莓农场价值超过$160万加元,如今银行已经拒绝给他续贷。“我买的房,交的税,全白干了。”
市府律师试图解释:“从登记角度看,您现在仍是土地的合法持有人。”
但话音刚落,台下又是一片叹息。很多人根本听不进去这些法律术语——他们只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是不是还属于自己。
这场官司,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开打。考伊琴部族声称,他们祖先早在殖民时期之前就在此生活、捕鱼和贸易,而政府在1871年至1914年间发放土地产权时,根本没经过部族同意。
因此法院认为,政府“非法剥夺”了他们的权利——王室地契、城市地契,统统都存在“缺陷”,无效。
法院甚至进一步指出,原住民所有权的法律地位“高于”私人产权。这句话,几乎击碎了列治文居民的安全感。
受影响的区域包括No.6 Road一带,分布着住宅、农地、高尔夫球场和企业物业,总价值高达$13亿加元。
此外,法院已同意部族在18个月内与政府和市府“协商安排”土地分配。
这意味着什么?房子还能住吗?能卖吗?还能贷款吗?
没人敢给答案。
市长马保定承认,银行确实开始对这些房产“观望”。“如果你的产权被质疑,银行自然不会急着批贷款。”
不少农场主暂停投资计划,有人甚至考虑搬离。
省司法部长Niki Sharma则表示,省府会在上诉中捍卫私人产权,但她也坦言:“原住民土地权与私人产权,在本质上无法完全共存。”
她主张维持一种“和稀泥”的状态——即承认私人业主的使用权,但不取消原住民的所有权。
而列治文市府的态度更强硬——必须彻底“消灭”原住民所有权,否则产权制度的根基将被动摇。
两级政府各说各话,业主则陷入更大的恐慌。有人讽刺地说:“到头来,我们连谁说了算都不知道。”
会议前,部分居民自发举行了“守护家园”的集会。卑诗保守党党领罗仕德(John Rustad)也出现呼吁修改宪法:“加拿大宪法没有保障私有财产权,但保障了原住民权利。这场官司说明——我们以为拥有的私有财产,其实并不绝对。”
他主张直接将案件送上加拿大最高法院,要求对“私有产权能否消灭原住民权”作出裁决。“如果答案是否,那就该修改宪法,重新定义产权。”
这番话虽然激进,却赢得了不少掌声——毕竟没人希望自己的房子哪天被“历史权利”收回。
而在另一边,考伊琴部族的代表律师David Rosenberg则呼吁冷静:“我们并不是要夺走私人财产。我们希望省政府能以诚意谈判,找到一个兼顾原住民历史权利与现有产权的方案。”
从法律角度看,他们的立场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BC省绝大部分土地从未签署正式条约,政府在过去150年里一直以“未解决”的状态管理。这次列治文只是第一个被引爆的案例。
这意味着,类似的土地诉讼未来可能还会出现。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BC的土地问题是迟早要来的账,只不过现在终于有人被点名了。”
有人说政府早就知道问题存在,却一直拖着不谈。“结果现在炸在老百姓头上。”
也有人说,哪怕原住民不打官司,只要这个“潜在风险”存在,投资者都要重新考虑。
毕竟在资本眼中,最怕的就是“不确定”。
目前,列治文市、卑诗省政府、联邦政府以及多个原住民团体都已上诉。
法律专家预测,这案子可能一路打到加拿大最高法院,至少要5年甚至8年才能尘埃落定。
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业主们仍要交地税,还贷款,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房子的真正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