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改革了!一位华人居民致邹至蕙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邹至蕙市长:
您好!
我是一名自2005年移民来多伦多的老居民。二十年来,我在这里从头开始——读书、工作、创业、参与社区活动,也亲眼见证了多伦多从一个相对平衡的城市,逐渐演变为两极分化的都市:一边是高楼林立、房价飙升的市中心;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露宿者、食物银行的长队、房租难以承受的普通家庭,以及默默挣扎的老年人和新移民。
社会规划机构(Social Planning Toronto)的报告指出:13.2% 的多伦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退休金不够交房租的老人,因语言障碍找不到稳定工作的新移民,长时间打两份工仍无力供养孩子的单亲母亲,以及露宿在街角的年轻人。
我写这封信,并非抱怨,而是希望与您分享一位普通老移民对这座城市的观察与思考,
更希望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宜居、公平、包容”的城市愿景真正走进现实。
现状分析:贫困,不只是收入问题
1. 城市的高成本正在排挤普通人
在多伦多生活的人都知道,住房成本是最直接、最沉重的负担。
根据市政报告,平均租金已超过每月 $2.500.加上食品、交通、保险等基本支出,一个四口之家若年收入低于 $80.000.几乎无法维持体面生活。
问题在于:贫困不再局限于无业者或低技能人群。
越来越多的“working poor”(有工作却贫困的人)出现在城市中。即使每天辛勤工作,仍然要依靠食物银行、补助、亲友支持维生。
2. 少数族裔、新移民与老年人是“隐形受害者”
在华人、南亚、非洲裔及中东移民社区,贫困率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原因复杂:语言障碍、学历认可难、就业歧视、缺乏本地工作经验、以及社会网络薄弱。
而老年移民尤其困难——他们贡献多年,却在退休后面临养老金不足、住房压力与孤独感。
3. 无家可归者激增,社会安全感下降
近年来,市中心和地铁站的露宿现象明显增加。
无家可归者不仅是“社会边缘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是工人、租客、甚至公务员。
医疗支出、房租上涨、心理健康问题或意外失业,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在几个月内陷入困境。
这不是个人失败,而是系统性问题。
政府层级的责任与挑战
1. 市政府(多伦多市长与市议会)的责任
多伦多市政府直接面对民生:住房、交通、公共服务、收容所、社区项目。
您的政府在“可负担住房战略”与“贫困减缓行动计划”中已做出努力,例如:
扩建收容空间;
推动“Modular Housing”(模块化住房);
与非营利机构合作提供低租金公寓;
为儿童、老年人和残障者增加社区支持服务。
但问题在于:市政财政严重受限。
多伦多约 70% 的收入来自地税与使用费,其余部分依赖省级和联邦转移支付。
这种结构导致市府即使有意愿,也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贫困问题的根本缓解,必须超越市政层级。
2. 省政府(安大略省)的角色与责任
省政府掌握社会援助制度(Ontario Works、ODSP)、最低工资政策、住房建设法规与租赁市场管理权。
然而,援助金额长期停滞不前。
例如:ODSP领取者的月收入往往连房租都不够。
省府若不能提高社援金、扩大租金控制范围、支持非营利建屋,再多的市政努力也难以见效。
此外,“部长划区令”(Minister’s Zoning Order, MZO)虽有助于加速项目,但若使用不当,会削弱市政规划权、引发开发失衡。
我建议:省政府应让市府主导地块选择与社区咨询,在加速的同时保障公平与透明。
3. 联邦政府(加拿大政府)的宏观作用
联邦政府拥有更强的财政能力与全国性政策工具。
“国家住房战略”(National Housing Strategy)与“Canada Housing Benefit”都是积极举措。
但联邦资金往往需要省、市配套才能落实。
因此,建议联邦应:
控制难民的大量涌入多伦多
直接增加对多伦多的长期资金拨款;
设立“老年与新移民住房专项基金”;
通过税制改革(如对空置房、高端房产征税)筹资;
推出全国性的“城市反贫困指标”体系,按表现分配资金。
这不仅是财政问题,更是国家社会正义的体现。
加税的辩证分析: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
我理解市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但“加税”不能成为唯一手段。
1. 物业税:结构性不公
物业税占市府收入的六成以上。
但当前制度让房价高的社区承担更大负担,而中低收入房主可能被迫卖房。
市府应当考虑分级地税制度,让多套房、空置房、商业地段承担更高税率;
而对唯一自住房与老年业主提供税收缓冲与分期机制。
2. 企业与开发商的责任
在繁荣的房地产与商业地产领域,利润极高,但社会贡献有限。
应要求大型开发商在新项目中提供 至少20%的可负担单元;
并探索“开发红利税”机制——将部分商业利润转入社会住房与社区项目基金。
3. 财政透明与信任机制
民众愿意支持合理的加税,前提是看得到钱花到哪里、产生什么效果。
市府可建立公开在线平台,实时公布“减贫资金”流向与成效,增强信任。不能把增加的税给这些议员加工资。
社会的角色:接纳、协作与共建
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结构与文化态度的问题。
1. 社会接纳与公众认知
贫困常被误解为“懒惰”或“自作自受”,
但事实上,很多贫困者是被系统排除在外的劳动者、母亲、移民、长者。
市府可以通过教育与宣传,倡导“共同城市”(Shared City)的理念:
人人都为城市做贡献,人人都应被尊重。
2. 社区组织与民间力量
社区中心、宗教团体、非营利组织、族裔社团是城市韧性的核心。
政府应以“合作伙伴”而非“委托执行者”的方式支持他们。
例如:通过多年度拨款、租金减免、行政简化,让这些机构能持续服务基层。
3. 企业社会责任
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地产、零售、科技)应承担社会义务,
可鼓励他们设立“社区再投资基金”,提供就业培训、支持老年服务、捐助食物项目。
政府可给予税收激励,推动公私合营的社会计划。
作为老移民的思考与建议
作为在加拿大生活了二十年的移民,我深刻体会到:
一个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它的高楼,而在于它能否让普通人活得有尊严。
我愿提出以下具体建议,供市府与相关机构参考:
1. 针对老年与新移民的专项行动计划
在“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中设立“老年移民关怀专项”;
增设社区语言陪诊、生活顾问、心理健康辅导;
扩展社区廉洁食堂与低价交通票。
2. 创立“多伦多生活成本指数”
让市民了解真实生活成本,并以此作为政策调整基准(如社援金、补贴额度)。
3. 推动“多伦多志愿互助平台”
鼓励居民参与食物分享、旧衣捐赠、陪伴长者等公益活动,
用数字化工具连接有能力帮助与需要帮助的人。
4. 加强城市规划的公平性
要求所有大型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社会影响评估”,
以防止低收入居民被迫迁离(gentrification)。
5. 建立“城市公平委员会”(Urban Equity Council)
由社区代表、学者、移民组织、商业机构组成,
负责监督贫困减缓项目进展,提出改进建议,保证政策延续性。
6. 向新移民群体发出邀请
市府可在新移民群体包括华人社团、同乡会、文化中心举办公开对话,
让更多移民以母语表达关切、提出意见,
这既有助于政策公平,也能提升新移民的归属感与参与度。
让温暖回到这座城市
邹市长,我相信您理解普通人的艰难,因为您自己也从平凡奋斗而来。
今天的多伦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我们可以继续向“昂贵的世界级城市”迈进,也可以努力成为“人人都有尊严的城市”。
贫困不是命运,而是制度选择的结果。
而每一个城市领导者,都有机会让这种选择变得更温暖、更公正。
希望这封信,能为您在制定政策与预算时提供一些民间的视角。
更希望我们这些普通居民,也能与政府携手,让“富裕的多伦多”成为“有温度的多伦多”。
谨致
敬意与祝福!
署名:厦南
多伦多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