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华人工程师H-1B落空他如何重塑新美国梦?
来自台湾的黄文星(Wen-Hsing Huang,音译)现年25岁,于2022年来美攻读研究所,之后成功进入亚马逊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体会到自己对签证、裁员和经济等外在因素几乎无法掌控。因此,他计划最终回到台湾,借此获得更多自由,实现创业梦想。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黄文星从18岁起就立志毕业后能进入大型科技公司,并以年薪20万美元为目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让自己的职涯被签证问题所牵制。他逐渐意识到,经济环境、裁员潮与签证政策等外部因素皆非他所能掌控,唯一能决定的,是自己对这些情况的反应。
也正因如此,对于近期H-1B签证政策的变动,他已不再感到焦虑。这些经历反而让他变得更具韧性,也培养出更成熟的心态来面对挑战。
在科技业裁员潮中踏上美国求学之路
黄文星原本的计划是持F-1学生签证赴美,在毕业后通过OPT(选择性实习训练)工作一年。若为STEM科系则最多三年。这是许多国际学生踏入美国职场的典型路径。
他的理想是进入一家愿意协助申请绿卡的公司,稳定工作五年后升任资深工程师,接着再创业。届时便拥有较坚实的安全网,也无需再烦恼签证问题。其后,他期望在10到20年间实现FIRE(财务自主、提早退休),40岁退休。
为了这个目标,他在台湾的国立中央大学勤奋苦读,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尽管英语能力起初并不出色,他仍成功申请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攻读资工硕士。
2022年,他持F-1签证来到美国,却正好碰上Meta、Twitter等大型科技公司大规模裁员,导致找暑期实习的机会大幅减少。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暑期实习是获得正职的关键跳板,但当时他一个offer也没有拿到。
全力以赴寻找工作机会
黄文星为了赴美求学,向并不富裕的父母借了10万美元。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不仅得在60天内离境,还背负着这笔债务。
面对压力,他投入所有精力寻找工作。他不断练习自我介绍,参加各种就业博览会,强化程序能力、优化履历,只要看到机会便主动投递。
那段期间,他的心理状况一度陷入低谷,但也因此学会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辨识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无法掌控的。
硕士毕业后,他在亚利桑那州的一家半导体公司ASM找到第一份正职工作。六个月后、即2024年9月,他成功转职至亚马逊,并持续任职至今。
起初一心只想留在美国
刚开始,黄文星非常执着于留在美国。他渴望取得绿卡,也十分害怕因签证问题被迫离开。 2025年4月,他第二次未中H-1B抽签,恰逢多起F-1学生遭遣返的新闻,让他陷入极大的不安与不确定感。
当时,他原本已计划前往日本旅行。尽管新闻铺天盖地,他仍决定照常出发。这趟旅行让他顿悟,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在乎是否非得留在美国不可。
明年,将是他最后一次申请H-1B的机会。然而,他已经对可能离开美国的未来感到坦然。
黄文星认为,许多人以为稳定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世界与经济局势从来就不稳定。裁员随时可能发生,而他也相信,AI未来将取代许多任务作,甚至包括软件工程师。
这样的现实驱使他更迫切地想要掌握自己的人生。他不想在20几岁时,将人生奉献给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美国梦”。
重新定义“美国梦”
过去三年,每当面对重大决定时,他都必须先问,“这会不会影响我的签证?”而非,“这是我真正想做的吗?”他无法自由创业、实践点子,甚至不敢随意旅行,因为总担心无法再次入境美国。
如今,黄文星的计划已有所不同。他打算在亚马逊继续工作一段时间,累积资金后回台湾创业。通过网络的力量,国界不再是限制。他可以在美国注册公司、服务全球客户、赚取美元收入,同时享受台湾较低的生活成本与更完善的医疗资源。
尽管这段历程艰辛,他依然对自己在美国的岁月心怀感恩。他获得了学位、进入顶尖企业、拓展了国际视野,也学会了最重要的功课:韧性。在不确定中保持坚强,并找回属于自己的价值内核。
他带着对美国的敬仰踏上这段旅程,这个国家曾吸引着无数为自由与机会而冒险的人。无论出身背景,只要具备才华与努力,都有机会成功。他相信,这样的美国精神仍然存在。
然而,他最终选择离开,代表他终于能以“自己想要的人生”为依归,而非再受限于“签证允许他做什么”。
他不轻易给出建议,因为每个人的优先级与处境都不同。但对他而言,离开美国并非失败,而是他重新掌握自由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