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飙升 Tim Hortons却在拼命招外国劳工
最近,加拿大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关于“LMIA”的争论。
事情的导火索很简单:当全国青年失业率创下新高,不少人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像Tim Hortons这样的连锁企业却在大规模招聘外国劳工。更讽刺的是,不少招聘启事上堂而皇之地写着“LMIA已批准”或“LMIA待批”。
这让很多网友直呼看不懂:到底是本地人不想干,还是企业根本不打算给本地人机会?
加拿大统计局9月初公布的数据可不乐观——仅8月份,全国就减少了超过6.5万个岗位,其中大部分是兼职工。全国失业率一下子升到7.1%,这是2022年以来的最高点。
而和这份冰冷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交媒体上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特别是安省,Tim Hortons、麦当劳、甚至一些零售巨头,都在挂着“LMIA”的招牌找人。
按理说,LMIA(劳动力市场影响评估)的设计初衷很合理:如果企业确实找不到本地员工,就可以申请LMIA,引进外国工人填补空缺。可是问题来了——在多伦多、温哥华这样的就业热点城市,真有那么难招到人吗?
网友的愤怒与质疑
一位网友在Reddit上做了个互动地图,把全国哪些企业依赖LMIA雇佣外国工人可视化展示。结果一经发布,就在TikTok和Instagram上疯传。大家看了之后更糊涂了:为什么加拿大最发达的城市反而成了LMIA批准的“大户”?
有网友直接质问:“Tim Hortons真的找不到人吗?还是他们根本不愿意付本地工人能接受的工资?”
还有人讽刺:“在多伦多随便一条街,贴个招聘广告,不出两天就能有人来应聘。结果这些岗位却被标注成‘本地无人可做’?这简直是对失业青年的二次打击。”
更火的一条Instagram贴文,直接开怼:“LMIA简直成了企业的护身符。他们不用提高工资,不用改善工作环境,只要往政府那边递个申请,就能堂而皇之地说‘招不到人’。可真正受害的,是正在苦苦找工作的加拿大人。”
企业的算盘
不少专家指出,这里面其实有个“潜规则”:外国劳工通常不会轻易辞职,雇主对他们的掌控力更强。相比之下,本地员工要么嫌工资低,要么嫌排班乱,说走就走。
对企业来说,外国劳工意味着更稳定的劳动力和更低的谈判成本。而对于那些通过中介来的外国工人,他们往往还要额外交几万加元的“中介费”,才能拿到一个LMIA岗位。很多时候,这些钱都不是小数目。
加拿大《环球邮报》就曾曝光过LMIA黑市——一些职位根本是虚构的,雇主和中介联手做假,只为了给工人提供移民加分。最终,本地人失去了工作机会,外国工人却背负了沉重债务。
政府的回应
其实,联邦政府也意识到问题严重。移民部早前已经修改了快速通道(EE)的评分规则,取消了持有LMIA工作经验的额外加分,就是为了防止这项政策被滥用。
去年魁省甚至走得更远:直接在蒙特利尔对低薪岗位的LMIA实施了临时冻结。理由很简单——蒙特利尔不是“招不到人”的荒郊野岭,根本没必要用外国劳工填补低薪工。这个做法也引发了多伦多和温哥华市民的呼声:是不是也该学一学?
本地人与外国工人的双输局面
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LMIA的滥用,表面上是为了帮企业“解决人手短缺”,实际上却造成了双输局面。
对本地人来说,本该属于他们的岗位被架空;对外国工人来说,他们往往成为被压榨的对象,既交了高额中介费,还要忍受低工资和苛刻的工作条件,一旦失去工作,就可能面临身份危机。
这套逻辑走到最后,企业笑到最后,而本地求职者和外国工人,都是输家。
该如何破局?
其实,加拿大人并不是反对外国劳工。医疗、农业、建筑等确实存在劳动力缺口的行业,外国工人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真正让人愤怒的是:LMIA正在被用来填补那些本地人完全可以胜任的低薪岗位。
如果政策继续这样放任下去,不仅会加剧本地失业问题,还会让外国工人沦为廉价替代品,最终破坏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
不少经济学者建议,政府要严格限定LMIA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大城市里,必须证明“工资水平合理、招聘努力充分”,才能获批。否则,LMIA就会沦为某些企业规避责任的挡箭牌。
在如今的就业寒冬里,每一个岗位都弥足珍贵。本地年轻人渴望机会,外国劳工希望改变命运,但如果政策变成了企业谋利的工具,那谁还能真正从中获益?
LMIA本应是一种平衡的机制,而不是一张随意发放的“通行证”。加拿大政府、企业和社会必须重新审视这个项目,否则,“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只会继续在本地人与外国工人之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