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我才发现信息差比语言差更残酷
很多人觉得,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手机一滑,信息随便看,哪儿还会有什么“信息差”呢?大家获取的不都一样吗?
可真不是。信息差不仅存在,而且比你想的更残酷。
刷到的,真的是你需要的吗?
互联网确实让我们接触到更多东西,但别忘了,大数据时代,你看到的,其实大多是平台“喂”给你的。
看起来信息很多,但其实都在一个圈子里打转。
你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其实是被困在了小黑屋。
真正的差距在于:你根本想不到去搜
有人说:“那我去搜索就行了呀。”
没错,搜索能突破算法,可问题是——你得先想得到去搜啊!
你知道A,就能搜A;但如果你连B的存在都不知道,那永远不会出现在你眼前。
这就是最残酷的地方:信息差不是没有信息,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要找什么。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如果我没看到那个买了酒吧、两年就回本的大哥,我可能现在还在各大超市里辗转收银。
或者像大多数人一样,按照“读书—就业”的路线,40岁还在职场里卷,越走越累。
就说读书吧,以我的水平,光语言两年跑不了,再加专业两年,再就业,又要从零开始卷。听上去很励志:一边读书一边带娃,还要顾家庭。
但问题是——这真是我四十多岁想要的生活吗?
做生意就不一样了。
看到有人做代购,我就上车;看到有人开面包线,我老公就上车;干两年太累,看到便利店机会,我们又换车了。
好像也没费什么大劲,能换,是因为更符合我们的需求。
但读书不一样。我放弃结构设计师的工作,那是挣扎了好几个月才决定的,很难说对还是错,但那个痛苦是真的。
很多时候,你看到什么选择,就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哪条路。
输入才是关键
我们常听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说的就是——增加输入。
读书,让你看到不同思想;
旅行,让你看到不同风土人情。
看的永远是“不同”。
而正是这些不同,让我们意识到:哦,原来还有别的可能。
我刚来加拿大时也以为,语言是最大的问题。后来才发现,真正决定未来的,其实是见闻和信息。
矛盾和挣扎,很多时候就是来源于“对比”——你看到不一样的选择了。
还有社交这件事。
很多人觉得要“向上社交”,拼命往上凑。
但一味向上,有时候会变成攀比,结果越社交,越不满足。
真正的向上社交,其实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不是一天两天的火箭,而是多年之后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悄悄走了好远。
在加拿大生活久了,我特别能感受到信息差的力量。
刚来时,很多东西不知道,走了不少弯路;后来一点点补课,才发现自己原来少见识了太多。
所以,真正的壁垒从来不是语言,也不是学历,而是:你能接触到多少信息,你能看到多少不同。
信息差,其实就是人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