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满满的空巢独居生活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Ellen
每一年的夏末,当大学里迎来一批洋溢着青春的少男少女、热热闹闹开学的时候,都会有一批父母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地送别他们的孩子,然后迎来他们因为孩子离巢而变得空落落家,以及他们空落落的内心。
谨以此文,记录我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始,也希望所有空巢的父母,都重新找到自己生活里的幸福。
比如今天,因为昨晚看羽毛球世锦赛到半夜2:00才睡,早上7:30醒了撑着眼皮继续看,起来吃了早餐后,在沙发躺着看电影,睡着了,醒来已经下午1:10分了,有点饿,我收拾了一下自己,出门吃午饭。这种偶尔的作息上的随心所欲,让我觉得很幸福。试想我此刻是有婚姻或伴侣的状态,大概率不能看比赛到半夜两点,会担心影响对方休息;如果女儿还没上大学,暑假里我自己不想吃饭,也得考虑她的营养均衡给她整一日三餐。结论就是:正是空巢独居,让我拥有这份无人分享也不被打扰的幸福。
吃完午饭,在商场的星巴克买了自己爱喝的抹茶拿铁,坐着悠闲的独自喝咖啡。这个坐落在商场一角的星巴克里可以看人来人往。年轻的母亲推着双座婴儿车,目测一个孩子1岁多,另一个出生没多久,她的疲惫和她的黑眼圈一样遮不住了。而我的孩子去上大学了,我有一种淡淡的功成名就的幸福感。我旁边的位置,一个黑人大叔在和一个白人小伙面谈,小伙在电脑里不断输入,看着像是面试做记录,黑人大叔看着不像是技术工种,但那么长时间的面试和电脑记录,也不是应聘简单的体力工作吧?会不会是新移民的第一份和他之前背景相关的工作?我自己刚来加拿大的时候,那些找工作的艰辛,也仿佛还在昨天。默默猜测那些路人背后的故事和他们的人生,也是我自己乐此不疲的小游戏。
我自己,在温哥华夏末最后一波疯狂的酷热天气里,穿着热裤和白T,带着棒球帽。和很多中老年人一样,自己是始终不会感觉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老去的,我还是爱穿20-30岁的穿搭,也不去想穿搭合适不合适我的年龄。别人不重要,我自己舒适才重要,我穿衣的心态还在20岁,这是我的穿衣自由,这也是独居(或者说单身)的快乐吧。
想起10多年前,在欧洲,看到街头咖啡馆永远有那么多人,惬意的享受阳光和生活,那时候在想:他们都不用工作吗? 现在好像自己终于也有了这种觉悟和勇气:享受生活,永远应该排在工作之前。而想明白这个道理,我花了15年(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思想根本也没让我有机会去想,人生除了勤勉以外的其他选项)。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明白这个道理,比如我的二姑,一辈子都在勤勉的劳作、赚钱,明明已经退休了,唯一让她开心的还是各种方式赚一点点的小钱,但她一直都是在用透支她的健康的方式去勤勉的赚钱,直到她的体检报告显示,她可能生了很严重的病。医生让各种复查,最后证实了她病的不轻,从此她得一直吃药维持,每月去医院检查,需要花费她勤勉劳作赚的很多很多钱。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就会。这句话,对于二姑来说,显然有点晚了。这是我劝自己要在女儿成长独立过程中学会放手的一句话。在苦口婆心无用后,只能寄希望,她遇到的“事”教人,最好别太惨痛,而我也承诺她,以后漫长人生,我虽不能时刻用尽全力托举,我永远是她偶尔受挫后需要休息时候的退路。在她青春期后期和高中的最后一年,我们有很多类似的闲聊,是我们在她离巢前的和解,也是我和她对今后母女关系的一些边界的共识。我猜想她是接受这样的边界设定的。我们艰难地渡过了她青春期,从此各自放飞,各自安好。我就这样通过和她闲聊提前给自己做了很多铺垫和心理建设(孩子是不需要心理建设的,他们甚至是迫不及待地要离开父母独自去生活),来迎接我的空巢期,这也是我此刻空巢独居依然幸福感满满的原因。
我的诸多爱好,也是让我很快能适应空巢生活的原因之一。在孩子成长的漫长岁月里,再自我的父母,一定是会牺牲很多的自我去成全孩子的安排。现在,所有曾经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财力,精力,统统的都回归到自我。不需要养孩子了,我要好好的养一遍我自己,养一遍我所有的爱好,对我来说,那种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里的幸福感,才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吧。这些爱好里也包括用上个世纪的方式絮絮叨叨地写下这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