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停滞!加拿大年轻人“长大”越来越难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社会有着一条看似“理所当然”的人生轨迹:到三十岁时,超过六成的年轻人已经结婚并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然而,时间来到 2020 年,这个比例却骤降到仅为 15%。
这不只是数字上的微调,而是一种彻底的崩塌。曾经普遍的生活路径 —— 求学、工作、成家、买房,如今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已变成几乎无法企及的“理想蓝图”。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难“安家立业”?
答案在于结构性问题,而不是个人的懒惰。
其次是就业市场的转变。教育到工作的过渡变得更长、更风险重重,也更加曲折。学生债务居高不下,工资增长停滞不前。那些曾经能成为职业起点的入门岗位,如今要么消失,要么演变成不稳定的服务业工作,或者要求越来越多额外的学历和证书。
这一切叠加在一起,让年轻人陷入停滞的局面。他们并非没有雄心壮志,也并非不愿意努力工作,而是所处的社会结构,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回馈努力。
政策回应为何如此温吞?
更令人担忧的是,政治层面的回应显得过于保守和片面。政府层面时常只是推出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比如小额的税收减免、某些试点计划。但真正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住房监管、劳动政策、高等教育体系以及托幼制度,却始终未得到实质性的触动。
这意味着,年轻人面对的不是一时的困难,而是被结构性地困住了。
今天,加拿大最深刻的代际分裂,并不在于文化认同,而在于机会的悬殊。上一代人能够凭借努力在三十岁前立稳脚跟,而这一代年轻人,即便付出更多努力,却依然被挡在门外。
当结婚、生子、买房这些“成年人的标志”被迫一再推迟,年轻人所面对的不只是延迟的生活节奏,而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并非他们的选择,而是整个社会制度逐渐背离了公平的回报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