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都做好了防晒?我赌你漏了这个地方
大热天的出门,很多人都晓得防晒霜抹起,防晒伞打起,防晒衣穿起,防晒口罩戴起,甚至全副武装的都很常见,但就是很多人,从不戴太阳镜!
是的,我们今天说的就是眼睛。
啥?太阳镜不是装酷耍帅的吗,还成了护眼了?还有,不是专家说,眼睛还是要阳光来刺激一下,视力才好嘛!......来吧,带着这些疑问,通读全文并划重点吧!
“护眼”还是“伤眼”?
首先,适度的户外阳光对眼睛、视力的确是有好处的:
01.户外环境中的高强度光照能够降低近视发生率。
自然光线跟人造光源的光强相差是非常大,在自然光线下,阴天的光强能够达到几万勒克斯(照度的单位),而室内的照明一般只有几百勒克斯。
另外,眼部的生长发育以及代谢跟光照调节有很大关系。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生活中的自然光线,其中对眼睛影响最大的是蓝光、紫光以及部分紫外线,可以刺激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的多巴胺通道,使多巴胺分泌增加,阻挡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而在室内,比如荧光素灯泡所发的光并不连续,跟太阳光比还少了紫外线和红外线部分。
02.给眼睛“补钙”。
多晒太阳能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达到补钙的效果,其实眼睛也一样。钙是眼睛巩膜的主要成分,巩膜起着维持眼压和眼球形状的作用,同时钙对保持眼睛的正常运动和聚焦也很重要,多接触阳光能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D的合成。
但要是紫外线过于强烈,长期不注意眼睛“防晒”的话,会导致眼睛受伤,甚至引发白内障、黄斑变性、角膜炎等。
所以,眼睛也需要防晒!
如上,眼睛需要防晒,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阳光中的紫外线(Ultraviolet),又称UV射线。依照波长从短到长,紫外线共有三种类型:
UVC射线(100~280纳米):又称短波紫外线,其作用主要是灭菌,现在医学常用于消毒杀菌;
UVB射线(280~320纳米):作用在皮肤的表皮层,人们常说的“晒红了”,就是它的杰作;
UVA射线(320~400纳米):会深入真皮层,导致皮肤变黑、变老。
虽然紫外线的强度会受到臭氧层厚度、云层变化和地面反射等因素的影响,但整体而言,夏天的时候,紫外线的强度会达到全年最高。
由于紫外线的波长小于400纳米(低于肉眼可见光的400~700纳米范围),而眼睛的瞳孔收缩、闭眼、眯眼等防护反应仅针对可见光强度变化,对不可见的紫外线无感知,因此这些机制在紫外线照射面前几乎是失灵的。
当紫外线进入晶状体,则会促进自由基的生长,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氧化、聚合,通俗理解就是让本来清澈的晶状体变浑浊,进而形成白内障。紫外线甚至会影响为我们提供了90%以上视觉信息的黄斑。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心部位,当紫外线损伤黄斑区域的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罹患黄斑变性的风险就会大大提高。
当然,要防的也不只是紫外线。强烈的阳光本身就容易引起各种麻烦,假设开车时一拐弯正好逆光,一个下意识地闭眼,就会造成安全隐患。
眼睛如何防晒?其实也不难,太阳镜,就是最好的防晒工具。
眼睛防晒,
太阳镜如何选?
虽然打伞、戴帽子等物理防晒,可以为眼睛“防晒”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地面、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就没作用了,所以要想尽量减少紫外线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戴太阳镜。
但并非所有的太阳镜都有防晒功能,也并不是越贵越好。
防护紫外线的能力强不强,首先可以看墨镜是否标注有“UV400”或“100% UV”的标识,有这两种标识才表示镜片有防紫外线的涂层。
其次,关于镜片的紫外线阻隔能力,还要看一个很重要的数值叫“可见光透射比”(又称CAT值),是衡量太阳镜镜片过滤可见光能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镜片的明暗程度和适用场景。
例如,CAT3类的镜片透射比为8%-18%,意味着仅有8%-18%的可见光能到达眼睛,其余被镜片吸收或反射。所以,大家根据日常需求来选,普通出行、旅游的话,选2-3类就可以了。
另外,在颜色的选择上,首推灰色、茶色、绿灰色这三种,对光谱的吸收均匀,色差小。至于镜片颜色的深浅,同样值得注意,毕竟,太阳镜要防的不只有紫外线,还有强光。颜色深浅不同的太阳镜,功能也有所差异。
最后,太阳镜也是耗材,不必挑太贵的,只需要选择符合标准的,这样在换的时候也不会太心疼。【防紫外线涂层会衰减,建议使用频率较高的太阳镜可以定期(如2-3年)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