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牡蛎含有寄生虫 现首个皮肤病重症病例

CBC+-

近日,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正式确认,爱德华王子岛(P.E.I.)埃格蒙特湾(Egmont Bay)的牡蛎中首次发现“德莫病”(Dermo)。

这是该省首次出现这种高致死性的贝类寄生虫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继去年MSX病爆发后,该地区牡蛎产业遭遇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01“德莫病”到底是什么?

“德莫病”(Dermo),学名Perkinsosis,是一种由Perkinsus marinus寄生虫引起的贝类疾病。

它主要感染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无论是人工养殖还是野生个体,都可能受到影响。

CFIA在新闻稿中表示:

“德莫病不会对人体健康或食品安全造成风险,但它会显著增加牡蛎死亡率,降低生长速度。”

换句话说,即使人类食用感染该病的牡蛎并无健康问题,但对于整个牡蛎养殖生态系统来说,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疾病。

02疫情蔓延:魁北克也中招

不仅是爱德华王子岛,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同时也证实,在魁北克省沙勒尔湾(Chaleur Bay)采集的牡蛎样本中,同样检测出了德莫病和MSX病的首次病例。

MSX病(Multinucleate Sphere Unknown)是一种仅影响牡蛎的寄生虫病,早在2023年7月就已在爱德华王子岛贝德克湾(Bedeque Bay)爆发。如今,两种疾病同时出现在不同省份,意味着疫情的地理范围正在扩大。

03加拿大首次检测:疫情早有端倪

事实上,加拿大在2023年底就已在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Spence Cove的牡蛎中检测到德莫病,那是全国范围内首次确诊该病,距离本次确诊已有八个月时间。

据英国政府一份资料介绍:

“德莫病通常发生在夏季水温超过20℃的环境中。临床表现包括:消化腺苍白、贝壳持续张口、外套膜萎缩,以及牡蛎生长停滞等。”

这种病害一旦爆发,会在温暖水域中快速传播,对养殖密度较高的牡蛎场更为致命。

04MSX病后遗症仍未平息,渔民忧心忡忡

德莫病的发现,对当地渔业无疑是“雪上加霜”。2023年7月MSX病在贝德克湾爆发后,爱德华王子岛已有超过80位野生牡蛎采集者被迫转移作业地点,因为该海湾已被封锁禁止作业。

如今,由于可采资源减少,部分河流面临被“采空”的风险。渔民们担忧,明年春天可能捕不到牡蛎,这对依赖海产资源为生的社区来说,影响深远。

岛上贝类协会主席鲍勃·麦克劳德(Bob MacLeod)曾在接受CBC采访时表示:

“MSX病已经对产业造成巨大挑战,如今德莫病的出现,将让局势更加复杂。”

05CFIA将设立“控制区”应对疫情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已表明,如情况需要,将会设立“主要控制区”(Primary Control Zone,简称PCZ),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控制区将实施以下措施:

限制牡蛎在区域内的运输;

所有从该区域流通的牡蛎产品,必须申请CFIA许可证;

一旦划定新控制区,CFIA将通过官网、与省政府、原住民社群和产业界的既有沟通渠道立即发布通知。

CFIA强调,德莫病目前不会影响其他贝类如贻贝、扇贝或蛤蜊,但其在牡蛎群体中具有高度传染性,尤其容易感染1至3龄的年轻牡蛎。

根据CFIA发布的数据:

“德莫病的死亡率虽不固定,但通常高达50%至75%。”

06下一步:检测、防控与政策走向

CFIA表示,当前还在追踪本轮疫情的具体源头,并将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部署控制措施。与此同时,省级政府已启动与联邦部门的协调机制,以制定后续应对方案。

不过,爱德华王子岛省渔业部长此前曾表态,目前尚不适宜过早重启牡蛎孵化场来抗击MSX病,这也间接说明:相关科技储备和政策支持尚未完全就绪。

07风险仍在,呼吁公众与从业者高度关注

虽然德莫病和MSX病对人类食用牡蛎没有任何健康威胁,但对加拿大的牡蛎产业而言,其带来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和从业者生计问题,绝不可小觑。

当前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加之海水温度逐年升高,贝类病害或将成为海洋渔业新常态。无论是政府监管、科研投入,还是产业调整和公众认知,均需同步推进。

我们将持续关注CFIA的后续检测结果及应对政策,并第一时间为读者更新相关动态。

知识拓展:什么是“MSX病” ?

MSX(Multinucleated Sphere Unknown)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牡蛎病害,首次在1950年代于美国发现,对牡蛎的致死率极高。该病不会传染给人类,也不影响食用安全,但大规模感染会对牡蛎资源造成毁灭性打击。

你知道吗?加拿大是全球重要牡蛎出口国

加拿大是全球重要的牡蛎出口国之一,爱德华王子岛的牡蛎更是享誉国际。MSX和德莫病的蔓延,将直接威胁该地区上千名渔民和相关产业的生计。

欢迎转发本文,让更多人了解牡蛎疫情动态!如您是从业者,建议密切关注CFIA与省政府的官方通报,及时应对生产风险。

0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