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华裔夫妻赴美10年, 放弃高薪曝携女回国真相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肖莉综合报道:“海归还是留下?”这道老生常谈的选择题,一直困扰着无数在海外打拼的华人。

最近,一位在美国硅谷高科技大厂工作的华人在小红书上发文,列出五大理由、详述一家三口决定回国的心路历程,引发不少身处海外、对未来规划仍感迷惘的网友共鸣。

华裔女子Lena在小红书上分享称,她和丈夫同为美国高科技大厂的员工,有个3岁的女儿,在美生活已有10年。

今年年初,她下定决心在2028年女儿小学入学前举家回国,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美国工作的性价比降低

这位网友说;“我和老公都在tech大厂工作,经历了几轮裁员以后,工作越来越卷,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35岁以后,危机感越来越强。”

她指出,近来见证了AI的快速发展,预感到这行被AI取代的日子越来越近。而且面临职业天花板,上升空间有限,职场回报明显减弱。

二、生活成本飙升

她指出,疫情过后消费至少上涨了30%,今年比2024年又上涨了一成,车险、房屋保险等也费用也持续上扬。

相比之下,工资每年只上升3%,这点钱最后都还给了税局和大资本家。

Image

三、国内的父母需要陪伴

作者称,她们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自己和父母关系很好,“父母年纪大了,我们最后都要回国去陪伴他们。”

“我曾想再过15年,孩子上学后再回国,可15年后我爸爸就80了,我想跟他去房车自驾,跟他一起坐西伯利亚火车到莫斯科,为什么不趁着我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时候去做?”,“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Image

她表示,亲情因素也是她下决心回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她提到,双职工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回国以后虽然收入减少,但是却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另外也希望孩子能回国接受教育,了解并且热爱中国文化。

在楼主的其它文章里,她还提到了华裔二代在海外“既不像中国人,也不被当做美国人”的尴尬现状,融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Image

五、重启人生

作者称,回忆自己三十几年的人生,完全按照主流路径,读书、留学、工作、进大厂,结婚生子,环顾四周,发现我和身边人一模一样。

Image

“小时候我幻想我会有独一无二的人生,然而回头发现我却活成了一个NPC,我希望回国以后可以靠被动收入生活,没了钱的压力,我想尝试新的职业,新的生活方式,重启一次我的人生。”

这篇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截至目前留言已超过2660条。

有网友表示:

我个人对(你)每一点的看法,纯粹个人意见:1、国内工作性价比更低除非你不工作;2、事实,但是我觉得美国赚的也更多;3、父母和独生子女确实是很大的考虑因素;4、个人觉得美国教育选择面更大,出路更多;5、重启人生和在哪个国家无关,个人不会列在考虑回国需要考虑的因素里,除非你主要考虑的是低成本躺平。

Image

楼主对此回应称:“是的就想躺平”。

Image

对此,有网友表示:

“周边的环境你躺不平的,最后就变成了仰卧起坐,身边太多想躺躺不下的,除非你没孩子。”

Image

“很中肯,我们感觉类似,但是不确定的是回去是会更好吗,大多数人都很难完全躺平,总是在躺与不躺之间纠结,祝落子不悔,万事皆安。”

Image

还有网友提醒大家注意楼主的自身条件:

“关键词,回国后靠被动职业收入。说明她回去不用加入国内职场狂卷的浪潮。因此,打算回去的人,一定要考虑清楚。你在一个劳动保障健全的环境里回到那个996当福报的环境里,你是否还能适应,你是否还能生存。”

Image

还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称:

“20多岁的时候技术移民来加拿大,在本地大bank找到一个ft工作,3年内做到officer并入籍,但工资扣税后没有什么积蓄。

30岁回流,获得一家股份制银行省行的中层的职位,后升任高管,再后自己创业6年赚第一桶金。回流9年工作顺利,收入丰厚,陪伴和回馈了父母并且收获婚姻。但是这些年也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透支了健康。

之后决定再度携妻回流加拿大,面海靠山,生活平淡成为家庭煮夫又心略有不甘,偶尔回想过往的激情岁月。人生没有什么对和错,就看你想要什么,能够放弃什么。”

Image

还有网友留言称:“支持你,说的在理,性价比已经大幅下降,再说陪伴父母不能等中文教育更不能啊”;

但也有人担心直呼:“恐怕你回国面临的工作只会更卷,35岁危机更甚”;

“要不你先模拟带著孩子回国上学一段时间再说,毕竟国内也要看哪个城市,孩子上学氛围如何,这个也真是不好说,不同城市不同学校差别也大”…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给我们留言。

65
  • 最新评论
  • 游客屏蔽

    快快回去吧,好好享受!

  • 游客屏蔽

    回去工作很难找,尤其是年龄大了。实际就是回去啃老了,但孩子怎么办?谁都知道国内只要有钱,活的很舒服,但前途不确定啊。谁知道中国能不能再回到毛泽东时代? 49年时中国曾经回去一大批留学人员,可是他们后来剩几个?能活过历次运动的都是人精,像郭沫若那样喊毛泽东为爷爷。不喊的就都死掉了,包括两弹一星的功勋。

  • 游客屏蔽

    混不下去了

  • 游客屏蔽

    夫妻二人在科技大厂工作的不可能报怨物价上涨,车险房险上扬,更不可能把这个作为举家回国的第一原因,纯粹胡扯!

  • 游客屏蔽

    可15年后我爸爸就80了,我想跟他去房车自驾,跟他一起坐西伯利亚火车到莫斯科,为什么不趁着我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时候去做? 奇怪,怎么不想想,横跨北美大陆,不是更有趣么?

  • 游客屏蔽

    That’s why VUL has decided to quit SV-C, advocating SV-P … SV-C, this type of “short、flat、fast” in the development model &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e can borrow Shanghai dialect to introduce 1 vivid literary description as “jie2 hou1 hou1”, ie. “rush & hurry up” in English. Excerpt from https://hugoaujourdhui.org/blogs/histoire/yan-runtao-vs-elizabeth-helen-blackburn “{Worry ∪ Hurry} is not of the Devil; it is the Devil .” or “{Worry ∩ Hurry} is not of the Devil; it is the Devil .” Excerpt from https://hugoaujourdhui.org/livre-blanc/philosophie/c-g-jung-ia-philosophie.html Victor Universel Labo - VUL - 飞鸥实验室 V1.000.2025-05-12, 1989-06-04 Nice, C?te d'Azur、Paris, France Image: A 2015 study by the district found the Flint was booked only 17 to 24 percent of the year, and hosted just six or seven annual events that drew crowds of more than 2,000 people. https://www.siliconvalley.com/2024/12/17/cupertino-iconic-flint-center-undergoes-demolition-five-years-after-closing/

  • 游客屏蔽

    有钱就是任性,天知道是什么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