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7日晚,纽约警察荷枪实弹冲进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将78名拒绝配合撤离命令的示威者戴上束带,逐一押出。
整整900名准备期末考试的学生被惊动,图书馆墙面挂起的巴勒斯坦旗帜,被警方连夜清除,地上残留的标语涂鸦“哥大将为烈士燃烧”,是这场激烈冲突的最后痕迹。
但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校内抗议风波,而是一出由抗议、抓捕、政治施压、联邦干预组成的、逐渐演变为国家权力与学术自由全面碰撞的大戏。5月7日,哥伦比亚大学多名亲巴勒斯坦示威者冲入主图书馆巴特勒馆,占领阅览室并张挂旗帜,抗议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与一年前同样发生在哥大的哈密尔顿楼占领事件相比,今年的局势明显更为激烈和“军事化”。2024年春,抗议者深夜占楼、静坐、搭建帐篷,虽被指责扰乱秩序,但警方最终并未强行驱离,学校也用了近一年才做出开除和停学处分。而这一回,抗议者大白天冲进了主图书馆——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当场影响了正在复习的上百名学生。学校代理校长Claire Shipman迅速拍板:“自由表达并不包括破坏他人权利。”随后警方接入,拘捕、封门、锁链、隔离、拖拽一气呵成,甚至连不愿出示证件的师生也被现场带走。当天,有两名校园安保人员受伤,部分抗议者也在推搡中被抬上担架离场。这场抗议发生的背景,不只是中东局势紧张,更是川普政府对高校“整顿”的进一步升级。从去年开始,川普就高调批评哥大“容忍反犹”,并以此为由冻结了高达4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金。 而这次图书馆占领事件之后,白宫反犹工作组甚至公开“表扬”代理校长Shipman,称她“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坚决与勇气”。可“表扬”背后,真正令人震惊的,是川普团队递交给哥大的正式信函:要求将哥大中东与非洲研究系置于为期5年的“学术托管状态”,由校外人员接管管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成员、历史学者Joan Scott痛斥:“冷战时期都不敢这么干,这是对学术自由史无前例的侵害。”这封信还要求哥大禁止戴口罩(以便辨认示威者身份)、重写反犹主义定义、取消现有学生处分机制,甚至提出“改革本科和国际招生流程”。 另一边,抗议者阵营的分裂与激进化,也被主流舆论抓住放大。哥大主导这次行动的组织“Columbia University Apartheid Divest”(CUAD)从早期的“反战、和平、反占领”立场,逐渐转向支持武装抵抗。此次行动中,他们将图书馆“命名”为“Basel al-Araj图书馆”,以纪念一位被以色列军方击毙、涉嫌策划袭击的巴勒斯坦人。一名去年在哥大附近抗议期间殴打犹太学生的纽约男子,被正式以“仇恨犯罪”起诉,并面临无保释羁押。共和党参议员Marco Rubio更直言,“这些支持哈马斯的暴徒应该被驱逐出境”,并宣布将审查所有被捕抗议者的签证状态。对于仍在校的国际生,这番话无疑是明确警告:抗议,即风险;表达,即惩罚。 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院长、宪法学者Erwin Chemerinsky直言:“将整个系强行托管,这是在摧毁大学的独立性。”哥大古典学教授Joseph Howley更怒斥:“如果联邦政府可以决定一个大学的系要不要存在,那美国大学就名存实亡了。”《纽约时报》评论指出:美国大学长期以来以自由、多元、自治著称,是全球人才的磁石。但如今,在“安全”与“政治正确”的名义下,校园成为政府审查的前线,学生和教授们在现实中体会到何为“寒蝉效应”。“再这样下去,我们将不再是大学,而是驯顺的附属机构。”一位哥大教授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从图书馆的一把锁链,到400万美元的资金冻结,再到部门被迫“托管”重组,哥大这场风波,已经不仅仅是校园抗议,而是美国大学是否还能维持其自由灵魂的一次重大考验。政治压制与极端表达之间的界线,是否还能靠“学术”来守住?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live-blog/columbia-university-protests-live-updates-rcna205497https://www.nytimes.com/2025/05/08/nyregion/columbia-library-occupation.html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5-08/columbia-university-president-blasts-anti-israel-protesters-80-arrested?srnd=homepage-americashttps://firstamendment.mtsu.edu/post/trump-demands-unprecedented-control-at-columbia-alarming-scholars-and-free-speech-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