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警惕“吃出内伤” 爱吃的同学注意这个病

搜狐健康+-

在春节期间,由于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饮食无节制(比如暴饮暴食、过量饮酒)以及熬夜等不良习惯,一些人会患上所谓的“春节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生陈宁提醒大家,在欢庆春节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春节病”的发生。

1、春节期间需警惕哪些消化系统疾病?

春节,家家户户团圆喜庆的日子,也是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时期,大家走亲访友、饮食不规律的同时,需要警惕胃肠道负担过重,故而“罢工”导致以下几类消化系统疾病高发。

消化不良。通常会出现餐后饱胀、上腹胀痛、反酸、恶心、打嗝等等各种各样的不适。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选择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品;适量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抑酸剂、消化酶等),但需遵医嘱,避免滥用。

急性胃肠炎。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排版次数增多及发热等。要充分休息,补充流失的水分与电解质;饮食采取清流食,逐步过渡到低脂、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止泻药或补液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症状有烧心、反酸、胸痛及吞咽困难等。治疗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如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等);遵医嘱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干预。

春节警惕“吃出内伤” 爱吃的同学注意这个病

消化性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饥饿或餐后加重、嗳气、反酸等。治疗需系统规划:要消除病因(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以促进溃疡愈合;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注重营养均衡。

注意:专家提醒,以上症状如果经处理持续不缓解或加剧,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病因。

急性胰腺炎。大量饮酒、高脂饮食是引发该病的常见诱因,可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治疗通常包括禁食、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还需手术干预。及时准确的诊断与综合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除以上常见情况,还一大类因意外导致的“消化道异物”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取决于异物大小、形状及滞留位置。当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呕吐及呼吸道症状等,往往提示异物可能卡在食道某处。对于较小、边缘光滑的异物,且位置较浅时,患者可以尝试通过咳嗽的方式将其咳出。若异物位置较深,患者为意识清醒的成人或儿童,可尝试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若上述方法无效,或异物较大、尖锐,已引起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对于小而圆滑的异物,可尝试内镜下取出;对于尖锐、庞大或嵌顿的异物,则需考虑外科手术。处理过程中,确保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以防窒息风险。

专家提示,除了儿童,老年人在食用枣或其他含有坚硬果核的食物时,应特别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误吞果核。临床上经常见到老年人误服两头尖利的枣核,容易卡在食管、胃或小肠的狭窄处,其尖锐部分容易刺穿消化道壁,引发食管溃疡、胃穿孔、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而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说自己吞一点馒头或者是喝一点醋就能解决问题的。

2、采取哪些措施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春节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发生。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腌制食品;避免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胆囊炎),应格外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并按时服药。

3、春节吃出内伤,爱吃的同学注意这个病

春节期间,人们的饮食习惯往往发生较大变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增加,加之饮酒频繁,极易诱发疾病,需警惕急性胃肠炎与急性胰腺炎这两大消化道急症找上身。

急性胃肠炎,多由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引发,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其腹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隐痛,腹泻则可能伴有黏液或脓血。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并适量补充水分,必要时需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急性胰腺炎,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其起病急骤,病情凶猛。患者往往会在饱餐或饮酒后突发剧烈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上腹,并向腰背部放射。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黄疸、腹胀等症状。若疑似急性胰腺炎,应立即禁食禁水,并拨打急救电话,以免延误治疗时机。通常,急性胰腺炎的血、尿淀粉酶会显著升高。

4、出现哪些情况应警惕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其症状多样,且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应高度警惕。

出现呕血症状,应立刻引起警觉。呕血通常表现为呕吐物中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是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证据,可能意味着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存在出血点。

黑便也是重要警示信号。当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肠道细菌的作用后,会使粪便呈现黑色或柏油样。一旦发现此类情况,患者应迅速就医,以明确出血原因。

突发头晕、乏力,甚至出现晕厥等失血性休克症状,应高度怀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表明患者可能因大量失血而导致血液循环不足,从而引发全身性反应。

专家提示,当出现呕血、黑便、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时,患者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其中“高危人群”更要小心,包括长期患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的人群,以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定期进行消化道检查尤为重要。通过胃镜、肠镜等专业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消化道病变,

5、胆囊炎和胆石症是一类疾病吗?春节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胆囊炎与胆石症,这两种疾病虽在症状上有所相似,但其发病机理及成因却各具特点。

胆囊炎多为胆囊壁因细菌感染或化学性刺激引发的炎症,而胆石症则是因胆汁中胆固醇或胆红素等成分异常聚集,形成结石并嵌顿于胆囊或胆管内。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胆囊炎与胆石症并非完全等同的一类疾病,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联,胆石症往往可诱发胆囊炎的发作。

春节对于胆囊炎或胆石症患者而言,这一时期更需格外注意饮食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应尽量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以免刺激胆囊收缩,加重炎症或促使结石形成。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也是预防疾病发作的关键。

此外,春节期间气温较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胆囊炎或胆石症患者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导致疾病复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困扰。

6、为什么腹部疼痛很难说清位置?

腹部疼痛,这一常见症状,往往让患者难以准确描述其具体位置。这背后的原因,实则与人体复杂的腹部解剖结构以及疼痛传导机制密切相关。

腹部,作为人体内脏器官的主要聚集地,包含了胃、肠、肝、胆、胰等多个重要器官。这些器官不仅功能各异,且其解剖位置相互交错,紧密相连。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或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疼痛信号往往不仅局限于该器官本身,还可能向周边区域放射,导致疼痛感觉模糊,难以精确定位。

此外,疼痛的主观感受也因人而异。不同个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和耐受度存在差异,加之疼痛传导过程中可能受到神经调节、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腹部疼痛定位的复杂性。

再者,腹部疼痛的性质也多种多样,如钝痛、锐痛、绞痛等,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准确描述疼痛位置的难度。

例如,急性胃炎的腹痛常常出现在上腹部,并伴有呕吐等症状;消化道溃疡常在餐后或空腹时出现上腹部或中上腹部的疼痛,疼痛呈周期性、节律性发作;急性肠炎会下腹部疼痛,并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胆结石、胆囊炎通常位于右上腹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钝痛、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因此,临床上,需要借助专业的辅助检查系统,才能准确判断疼痛的来源,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专家提醒,出现腹部疼痛,切勿因疼痛位置难以确定而忽视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7、便秘患者春节期间要关注哪些问题?

春节期间,往往吃得好,且大多是高热量饮食,加之饮食过度的加工,比较精细,且坐的多运动少,对于既往有便秘的人群来说,就会加重便秘,应在饮食、生活习惯、情绪调节等多方面加以关注。

饮食调整是便秘患者春节期间的重中之重。应尽量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相反,应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关键。应尽量保持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憋便。同时,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情况。

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应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因琐事引发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专家提示,便秘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得以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8、“宿便”真的有毒吗?

便秘,让很多人焦虑,到点不便便,甚至影响到生活的人并不少见。其实,每日排便一至两次或每两至三日排便一次,且无排便困难、便质异常等情况,都是正常排便。

“宿便”有毒,这一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从医学角度来看,“宿便”一词并非专业术语,其所谓“毒素”积累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人体肠道具有自然的蠕动和排泄机制,大便会适时排出,并不会在体内长期滞留形成所谓的“宿便”。因此,公众无需过分担忧“宿便”问题,更不应盲目相信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排毒产品,不仅可能浪费金钱,更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才是维护肠道健康的关键。

9、误区解读:喝酒暖胃——冬天饮酒就能让身体暖和,对身体有益?真相如何?

许多人认为,在寒冷的冬天,饮酒能让身体迅速暖和起来,甚至觉得这对身体有好处。

而专家指出,虽然喝酒后人体会感到暖和,但这只是因为酒精刺激了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使得血流量增加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温暖感。这种温暖感并不能真正提高人体的核心体温,反而可能导致身体散热加快,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此外,长期饮酒还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当然,喝酒伤肝、影响心血管健康也是有定论的。不仅如此,酒精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将饮酒视为冬天暖身的好方法,显然是一种误解。

在冬季,人们应该通过穿着保暖、适量运动等方式来保持身体温暖,而不是依赖饮酒这种不健康的方式。

10、误区解读:喝酒脸红的人反而更能喝?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究竟哪种情况更能喝?这一疑问在饮酒文化中屡见不鲜。专家指出,喝酒后的脸色变化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酒量大小。

喝酒脸红,往往与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不足有关,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引发血管扩张,从而脸红。而喝酒脸白,则可能是身体对酒精的应激反应较弱,或是体内血液循环不畅所致。这两种情况并不意味着个体具有更高的酒精耐受能力,均不能作为判断酒量的标准。

专家强调,酒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体质、饮酒习惯等。因此,不能仅凭喝酒后的脸色变化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喝。正确理解酒精对身体的影响,才是健康饮酒的关键。饮酒适量,切勿盲目追求酒量,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11、急诊案例解读:春节聚餐,心急切勿贪食烫食,以免招致烫伤等严重后果

春节亲朋好友相聚,总会吃诸如火锅等食物。但是,很多人吃饭过于着急,吃到汤水比较丰富的食物时容易烫伤,造成严重的后果。

轻则烫伤的实例诸多。福州一位网友就分享了自己吃一碗很烫的福鼎肉片导致呕血,并查出食管全部水肿的经历。就是因为高温食物未经充分冷却便匆匆入口,极易造成口腔、食道乃至胃黏膜的烫伤,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疾病。

重则休克也并非个例。常州蔡先生在吃了未冷却的汤面后,出现喉咙及食管剧烈灼痛,半个小时后“胸骨后”疼痛依然持续,随即发生剧烈呕血,并出现休克症状,胃镜检查发现,蔡先生的食管黏膜出现大面积糜烂、剥脱,创面充血严重。这就是高温食物未经充分冷却便匆匆入口,刺激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诱发过敏性休克。同时,烫伤导致的体液大量渗出,还可能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威胁生命安全。

专家强烈建议,在享受美食时,务必保持冷静,待食物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再食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