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月亮特别圆?——来加拿大后的感悟
当别人问及我为什么要来加拿大的时候,我总会说:只是想见识一下罢了!当别人问到为甚么想留在加拿大时,我总会说:这里风景怡人,好山好水。我不敢说出口,也不敢让小念头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其实想在加拿大生活,是我对故乡的歧视,不知那来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故乡总不及这里先进文明。
甫到达皮尔逊国际机场的那刻,映入眼帘的影像却不如我当初想像,没有简洁明亮的装潢,只见留有岁月痕迹的结构。没有闻到枫叶的香气,只嗅到一阵阵潮湿的味道。是正常的,毕竟建成将近一个世纪,有些许历史的印记是正常的。依然怀着憧憬向市中心前进。
在城市间穿梭,在小镇中游走,经过一个又一个路口,最让我不适应的是这里为数不少的人行信号灯是没有声响的,当我趁等待过马路期间,用Google Map搜寻目的地时,过路灯又悄然倒数起来。
翻查网上资料,原来政府也知道社区会有视障人士存在的,他们需要有声音提示的信号灯才能过马路。这种信号灯为Accessible Pedestrian Signals (APS)。
但为甚么并非每一个路口都有这种信号灯呢?可以理解的,道路已由多年前建设,故设备老化无法迎合视障人士需要。也许政府已积极升级旧有系统了,毕竟一直听说加拿大的福利政策非常完善。
继续往下看,原来每年只升级20 -30个信号灯,这速度看来是不能接受的,而在加拿大,这个速度又似乎相当合理。当然,该区域也未必有迫切需要,故循序渐进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要是有需求立即安装APS,理应会加快脚步吧?
非也非也。你可以自行向当局申请,然而你的需求不会立即被接纳,亦未必会被接纳,你的请求将会被列入12个月内实施的waiting list, 还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该申请要符合预算;其次是不需修改重要的交通路口;第三关则是能与其他道路建设项目相协调。这些条件似乎是为了交通安全而制定的,然而,设立诸多条件的根本是对于该需求的不重视,难道视障人士要苦等12个月才能自行出门吗?这与政府一直自诩的建造无障碍社区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已升级的APS是否充分发挥其作用呢?未必。网站上指出,APS声音和定位器音量会自动调整到环境音量。因此,在交通高峰期间,它们的声音可能会更大;晚上,它们的音量会降至最低。实际上,当我站在马路前,几乎听不到提示,而且并非每个APS都有盲道配合。试设想一下,在城市的喧闹中穿梭,要是没有导盲砖的触感提示引领,只靠耳朵聆听四周环境,当事人会感到何等恐惧、无助?更有报道指,APS会发出错误信息,在红灯时发出可以过路的提示(这是相当严重的错误),要知道,会透过声音判断过路与否的不只视障人士,还有低头玩手机的你我,要是有人听从错误的指示横过马路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这确实令我感到讶异,一些关于无障碍设施的文章,总会以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作参考对象,福利、资助都做好做满了,一些基本的配套设施却迟迟未有落实,实在难以理解这种本末倒置的政策。你说西方国家不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吗?人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设立无障碍环境的相关法条。他们亦懂得为残疾人士提供职业培训,懂得让他们参与社会、维持有尊严的平等生活。知易行难,负责制定政策的官员不够细心,又或是故意忽视了社会小众的需求。只走入一座商业大厦,升降机换上先进的触屏,贴心地在按下楼层后提供语音提示,问题是:视障人士如何先按到正确的楼层呢?在迎合时代进步的同时却不能考虑到小众需求,时代仿佛倒退了一样。
人在故乡,总会向往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人到异乡才发觉外国的月亮没有特别圆,故乡的月亮也没有什么比不上别人的。大成若缺,世上没有完美的乌托邦,不管是自我还是国家,都要不断察觉自己的不足,实打实的去改善,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检视自己,满足现状而故步自封,只是自欺欺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