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雨案凶手仍在做无罪辩护 大温华人愤慨示威
今天上午,在最终判决即将公布之际,温哥华美术馆门口,大温华人社区为6年前被杀身亡的女孩申小雨举行抗议集会,进行 “死者不会说话,生者为她呐喊”的示威游行 。
尽管昨晚一夜风雨,部分交通受阻,但还是有许多华人出席,为申小雨争取一个公平公正的审判结果。其中一则口号,想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你的孩子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只有凶手被严惩,我们才能放心看着自己孩子走在温哥华的大街小巷。”
6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华人们期待的正义时刻,终于要到来了,虽然结果还扑朔迷离。
然而,案件却一直拖到2023年4月才开始审理,并且凶手坚称自己无罪,哪怕申小雨体内已经发现Ibrahim Ali的DNA,证据非常确凿。皇家律师Daniel Porte在结案陈词中也表示:“毫无疑问,Ibrahim Ali将申小雨拖进树林里实施性侵,然后杀死了她,我们必须对Ibrahim Ali施加持续的压力。”
在Daniel Porte的结案陈词之后,BC省最高法院一度陷入了两分钟的沉默,来体会申小雨被窒息的时间。辩方的结案陈词会在今天发表,下周则会出最终判决结果。拒不认罪,凶手只是重复一句话在今年第一次上庭的时候,被告人Ibrahim Ali因为英文不好,而找了一位翻译陪同。当法官Lance Bernard要求他回答是否有罪时,他却大声、反复地说这一句话:“我没有杀申小雨,我再说一遍,我没有杀申小雨!” —— 这是最没有用处的无罪抗辩,因为给不出任何证据,而杀人的证据却已经摆在眼前。
但因为法律法规,法官Bernard还是得将这句话列为无罪抗辩,而且法官还提醒陪审团和民众,不要有种族主义的偏见,比如认为难民都像Ibrahim Ali那样可恨、或者中东穆斯林群体让人感到不安。辩护律师,一再转移话题面对证据,Ibrahim Ali的辩护律师还有什么话可说?律师Kevin McCullough干脆选择转移话题,批判控方不断以“儿童”等字眼来博取陪审团的同情,而不是用不偏不倚的态度。
Kevin McCullough还指出:“尽管证据证明了Ibrahim Ali性侵了申小雨,但不能表示是他杀害了申小雨,也有可能是在申小雨死亡后,Ibrahim Ali才实施性侵。”这种说法,让律师Daniel Porte嗤之以鼻:“女孩身上的伤已经证明了她是被勒死的,有明显搏斗的痕迹,难道还有一个人杀害女孩,然后逃之夭夭,另一个人发现后实施性侵这种荒唐事?”
退一万步说,就算Ibrahim Ali没有杀害女孩,只是性侵,在加拿大,性侵未成年人同样是重罪,而不是无罪!上百华人“包围法庭”,呼吁严惩凶手凶手在证据面前仍在“耍赖”,而华人们对此则是义愤填膺。前天(11月30日),不仅法庭座无虚席,外面还有上百人,高举标牌示威,表示要伸张正义、严惩凶手。
“6年了,正义在哪儿?”“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正义,永不缺席!”还有民众举牌表示:“一起谋杀案到现在还没判决,这会给社区安全蒙上阴影,如果凶手这样都不被绳之以法,我们的社区安全还如何保障?如何过的踏实?”
华裔杨女士认为:“一起事件震动了大温整个华裔社区,这个案子拖了那么久,难道是因为我们是好欺负的华裔吗?”
尤其是今年4月份,DNA检测结果的出炉,已经清晰还原了案发经过,100%证明了Ibrahim Ali的凶手身份。那,还要拖什么呢?还想要什么新的证据?难民身份,是否成了凶手的保护伞?华人,以及一些本地媒体评论员有个观点引人深思:难民身份,是否成了凶手的保护伞?毕竟在案发前1年多,Ibrahim Ali刚以难民身份,由温哥华一个教会团体担保抵达加拿大,住在本拿比。
当时,保护难民、欢迎难民是加拿大的“政治正确”,总理特鲁多亲自到机场迎接难民,表示叙利亚难民能在加拿大过上幸福生活。结果,这名被担保的“优质难民”却残忍杀害了华裔女孩,一时间不知道打了多少政客、多少团体的脸。案件之所以迁延日久,之所以在发生时没能长期占据本地媒体头条,难道不是因为害怕影响加拿大的难民政策?
的确,在事件发生后,包括华人在内的一些族裔立刻将矛头指向联邦政府的难民政策,认为联邦政府在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以为难民可怜,却不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些都只是猜测,因为法院也好、政府也好、本地媒体也好,都不可能说出“因为他是难民,所以案件要拖延、要从宽处理”这句话。最终结果出炉前,华人持续施压12月5日,最终结果将出炉,在这之前,华人会持续施压。此次案件的判决结果,其实可以参考另一起相似的案件:2017年访美学者章莹颖被绑架、谋杀案。事件从发生到审理也历时2年多,凶手一度也矢口否认罪行,并且还被发现有精神病家族史,但最终还是被判处了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加拿大并没有死刑判罚,终身监禁也是最高惩罚。因此,让凶手“以命偿命”是不可能的,但需要以最重的刑罚来定罪,是大家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