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病毒株又回来了?北京武汉疾控回应
问:北京如何开展新冠病毒监测?
潘阳: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北京建立了多个新冠病毒基因监测网络,以发现病毒变异的规律,早期识别发现变异株。利用该监测网络,在2020年、2021的境外输入病例中陆续发现了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株,北京是最早发现某些变异株的地区之一,体现了监测网络的灵敏性、有效性。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后续子分支出现,我们不断完善监测体系。目前北京市运行中的有针对门诊轻症病例、住院重症病例、聚集性疫情病例、境外输入病例的四类人群中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网络,能够从多个维度第一时间识别发现变异株,发现流行特征,为不断优化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对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病毒流行情况、病毒变异情况,监测网络还会在运行中持续优化调整。
据湖北发布官微消息,近期,网络上流传,是不是2020年的病毒株又来了?为什么大家感染后的症状有很大的不同?武汉市目前到底有多少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流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杨小兵。
杨小兵介绍,武汉市常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儿童医院两个哨点医院采样监测,每周一次,每次20份咽拭子样本。12月中旬开始增加到每次40份,本周又增加了金银潭医院为采样哨点医院。监测数据显示,现阶段武汉市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仍然是BA.5.2。从10月份至今,在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全部是BA.5.2变异毒株,没有发现其他型别毒株。
受寒冷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次疫情中,病毒感染后很多人都出现了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肌肉酸痛,咽干、鼻塞、腹泻等,上呼吸道症状明显。也有出现肺部炎症的情况,但相对患病的人数来说,出现肺部炎症的比例比较小。
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杨小兵介绍,目前中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7种,丙类传染病11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甲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间限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冠、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要求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经过3年的变化,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也演变为以发热、头痛、咽痛、咳嗽这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肺炎已不是主要症状,造成的健康危害也已经明显降低。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仍然是引起肺部炎症的病原体之一。如果感染后较长时间没有恢复,并出现咳嗽、发热、胸闷等加重情况,要及时就医就诊,防止演变为重症。
杨小兵指出,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后续防控工作目标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现在的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无关
针对有媒体提问称,从近期公众的反映情况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了肺炎或者是CT出现了“白肺”的现象,有网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和接种疫苗有关系。针对相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首先可以明确回答现在出现的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是没有关系的,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白肺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严重肺炎的表现,一般来讲,肺部炎症中渗出比较多,也就是白色的影响区域面积达到了70%~80%的时候,在临床上才会称为白肺。出现白肺时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焦雅辉表示,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炎症就叫白肺。临床上出现白肺,主要是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但是占比非常低。
焦雅辉说,她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大家说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没有达到一个很严重的程度。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严重的时候都可以出现白肺的这样的一个影像学的表现。在治疗上来讲,现在是有成熟的专家共识和治疗的方案,经过治疗,“白肺”的患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可以好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