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加拿大的你也用“延迟满足”教育孩子吗?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当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育儿理论研究,好象谁都能看上几本书,然后都能找上几条金科玉律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这是个好现象,相比我们的上一代,这一届家长更愿意学习,并喜欢理论结合实践,终究是一种进步。

  但有那么一些颇有市场的理论,鄙人真的不敢苟同。比如,我们从小听到大如今还是常被用来威吓孩子的那句:“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且不说该怎么吃苦,光是这个人上人的概念,我总在想,英语该怎么翻译才能谓之“信达雅”呢?似乎真的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这也算是文化缺失吧,价值观差异可见一斑。而且,为什么要吃苦呢?这是显而易见的PUA啊,我看加拿大的很多孩子就没吃过苦,之后也没怎么吃苦,也能傻乐一辈子。而且,我们下意识把学习定义为是一种“苦”,孩子又怎么能从中品味出甜呢?

  再有,为了培养孩子的财商就要让他在家里做家务挣钱。这个也是让我无法接受的。记得儿子小时候跑来问我能不能洗碗挣钱,说他朋友在家洗一次碗能挣一加币。我说,那你这么算,咱可就好好掰饬掰饬,看看妈妈这一天能挣多少钱?计算了一番,他倒明白了家长为这个家贡献了什么,不仅不要钱了,也知道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归属感和价值感远比一加币重要。

  还有更高级一点的,听上去就很高大上的“延迟满足”。搜索了一下,延迟满足的定义属于心理学范畴,就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简单点说,就是人要放弃眼前立刻就可以得到的奖赏或赞美,而为了获得更长远的成功。

  我觉得我们很多中国家长在这方面做的已经很具备标准动作了,甚至还有超水平发挥。比如,孩子刚出生,家里老人就会告诫,不要孩子一哭就抱,这样你就放不下了。瞧瞧,多标准的延迟满足。可是,刚出生的婴儿需要的是安全感的怀抱,哭是他们唯一表达身体不适或情感需求的方式,放任他们哭闹而不管恰恰会毁掉他们的安全感和对周围世界的信赖。

  等孩子大一些,过年的压岁钱家长要替他们保管。美其名曰:延迟满足。管着管着大家都忘记了这笔钱,孩子对压岁钱的期待也会渐渐消失,延迟的结果就是迟到的快乐早就打了折扣。孩子做了很棒的事情,有的家长也要憋住不给予表扬,怕他们会得意忘形,必须等到孩子做出更大的成绩来才能表示出满意和赞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幸福阀值被不断拔高,生活的丰富度变得匮乏,快乐也变得艰难起来。

  脱口秀第五季的童漠南在讲到快乐五分钟的主题时说,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延迟满足,从小学延到中学,从中学延到大学,终于迎来了延迟退休。笑过之后是不是有一丝悲凉在心头。我们也常常对自己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所以一定要珍惜当下。可是,一面对孩子的时候,又开始了延迟满足。是不是有点精神分裂?

  孩子小时候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圣瓦伦丁节,(注意此处我不叫它情人节,因为要同国内理解的情人节区别开,这真的只是个表达爱的节日,并不局限于情人间的爱)回到家开心的拿了一包礼物回来给我展示,还告诉我大家都在班里交换礼物,还互相看礼物,特别高兴。那是爱的流淌,快乐的相互感染。西人朋友一收到礼物就刻不容缓地拆开,然后惊喜,夸张的欢笑和感谢,让送礼物的人也跟着收获了予人玫瑰的幸福感。

  孩子在学校稍微做的好一点,就立马收到老师的一顿表扬。于是,他们也学会了对同伴鼓励与赞美,个个自信的不得了。以“丧丧的社恐”形象出圈的脱口秀新女王鸟鸟就说快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她家里,只要她一快乐,她妈妈就来警告“不要得瑟”。如果她考了100分,妈妈会说“不要乐极生悲;如果考了99分,妈妈就会说:“你看,乐极生悲了吧”。妈妈总怕她笑极生悲“笑死”,所以她说“我现在根本就不乐。我的平时生活状态只有三种,就是中悲、大悲和超大悲”。观众被逗得笑死了。我却看到了延迟满足的可怕。优秀如鸟鸟,北大的才女,也在家长这种延迟满足的pua中,战战兢兢地不敢支出太多的快乐,最后长成了社恐的模样。

  更滑稽的是,当初著名的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心理实验结果可能是与我们想象的正好相反。那些孩子被告知不要马上吃掉眼前的棉花糖就可以得到额外一颗。有的孩子马上吃掉了,有的孩子等到了额外奖励。后来的研究表明,那些无法通过测试,不懂得延迟满足的往往是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孩子。而能通过实验的孩子恰恰是因为他们之前都得到了及时的满足,他们更相信再等一会就会得到额外的奖励。这个实验并不能完全反应孩子的自控力,反而是更多的体现了孩子对于周围环境和父母的信任与依赖。

  所以,多给孩子一些及时的回应与满足吧,快乐不可怕。只有被快乐包围的孩子才能享受生活的丰富,才有更多的牵绊,才不会轻易舍下这个世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