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吗?温村一个保险公司的workshop讨论的竟是哲学话题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朋友May去了新的公司,是加拿大成立最早的人寿保险公司。她在国内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来到加拿大读书并工作生活多年,经历了种种磨练,仍保有一颗质朴沉静的心。当她说准备在公司做一个lifebook(生命之书)为主题的workshop并邀我参加时,我是非常乐意的。

  分享活动就放在公司的会议室,景观非常好,可以直接看到English bay的海景。远山云雾缭绕,水天一色,特别贴合主题。

  参加这次活动的朋友也是一贯的温哥华人特色,不显山不露水却总还是有两把刷子。总共不到十个人,有清华的,有北大的,有复旦的,有高校教师,有央视导演,有经济研究所专家,相互介绍的时候都很低调谦虚、坦诚乐观,都是带着学习提升的目的聚到了一起。看来任何时候,比学习更吸引人的是共同学习。

  第一次的话题围绕“身体与情绪健康”。这样的话题看着稀松平常,但是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略。May在一开始就提到了陆九渊的宇宙解说,即“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我心即宇宙”。再到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心即是理”。然后,她分享了自己来到加拿大之后如何在经历了生活设置的各种障碍之后得到顿悟的。由此,我们想到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性格即命运。这句话是不是一种宿命?

  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有很多共鸣。一旦我们认同了这个观点,似乎每个人的命运都已经无法改变。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是这样说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其实和“我心即宇宙”能够呼应上的。就像哪吒说过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切的改变,一切的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爱惜自己,大概都要从自我的内心出发,取决于自我的意志是否足够强大。

  在座的朋友们都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人生半程,无论从哪里出发,都有相似的来到异国发展的经历,因此分享起来相互都有启发和共情。在这两小时的专属时间里,我们忘掉自己的负累与责任,只关注自我的愿景与希望。用这一点时间花在爱自己上,我们是不是健康的?这是指身体和情绪的双重健康。或者说,只有情绪健康了,身体才是无恙的。其实,身体上的疾病都是对应着一种独特情绪的。这是中外研究者都达成共识的一点,就像俗语中“忧伤肾、气伤肝”之类的说法,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在我们小时候,处在原生家庭的氛围里,后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都会形成习惯性思维和行动模式,它会控制我们的生活,形成一种范式,变成潜意识,影响我们对自我、对世界的看法。但是我们内心都有另一个我,这一个我可能会比我们目前的自己做的更好。

  那么如何找出这个更好的自己?那就是学会全方位的爱自己。

  May分享了一些具体的爱自己的方法,这是我最觉得有收获的地方。这些解诀方法从七个维度出发,分别是:身体层面、精神层面、智力层面、环境层面、情绪层面、社交层面以及工作层面。具体的方法是每天分别花上1分钟、15分钟或30分钟做出具体的一些改变来完成关爱自己的目标。

  你肯定想知道,一分钟我们能够干什么?其实很简单,在身体层面,我们可以喝点水、吃点东西,甚至剔剔牙也算。精神层面可以列一个感恩的清单。社交方面拥抱一下亲友。智力方面下载一个app也可以。

  如果给我们15分钟,可做的更多了。做点家务或者开发一个新菜谱。与亲友视频聊一会。读一会书或听一个章节的书。花时间写一封信。与你的宠物好好玩耍一刻钟。

  半小时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好好洗个热水澡。出门做一会义工。花时间给自己的爱好。学一会新的语言。与家人交谈建立联结。做一会园艺,或者好好清理一遍冰箱。给朋友吐槽或煲电话粥。

  瞧瞧,每天就花上这么点时间,我们就可以建立起新的范式。并又一次应验了威廉詹姆斯的行动-习惯-性格-命运的概念。

  看来,无论你见与不见,哲学就在那里,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生命之书翻开了第一页,我愿意继续翻阅下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