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思考:旅行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吗?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手机相册里有些功能突然跳出来,让人禁不住分心驻足。比如,什么“昔年今日”,什么“流金刹那”或者“难忘时刻”,配上应景的音乐,往日的一幕幕在眼前闪现。突然惊觉,已经很久没有旅行的足印了。
记得今年春季加拿大边境限制开始放开,马上大批的出境旅游者就把机场差点搞到瘫痪。中文媒体的新闻下面就有人留言:这些人就是呆不住!就不能老老实实宅在家里吗?是呀,这世上人的悲欢总是不相通的。有人听见病毒都瑟瑟发抖、宁愿死宅到底,有人就非要不惧风雨、仗剑走天涯。
有人旅行就是为了嘴上所好的那一口。如果你跟一个旅游团,每个导游都会给你不遗余力的推介当地的风味小吃对不对?自由行的攻略也定会把地方美食的安排放在首位。如果画一张美食地图,仅是一个城市的种类就能把纸张铺满。每一次旅行归来,说起昆明,你想到的是过桥米线和汽锅鸡;说起重庆,你想到的是洪崖洞扑鼻的麻辣香气;说到苏州,你想到的是松鼠桂鱼的软糯脆香。谁的旅行不是味蕾的放纵和奢靡呢?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一次旅行都是在见天地。有人会在千里之外的海边早早醒来,等待东海那最耀眼的日出。有人会驱车上千公里,一路驶进北极圈,在极致的寒冷与荒凉中感受流淌的极光。也有人在洛杉矶的玫瑰碗沉浸在人潮汹涌的橄榄球观赛席上迎接新年。
读书可以让我们在或远或近的历史里寻找先知的生活与感悟,旅行则是我们自己用脚去丈量世界,用眼睛去打量和欣赏呈现在面前的每一处景致。曾去到莎士比亚的故居,简陋朴素的房子里有一位爷爷在卧室里做讲解,聊一聊竟然得知他曾去过中国,顿时彼此都觉得很亲切。莎士比亚故乡有条埃文河,悠然静谧地流淌着。在河边坐一会儿,看着河里惬意飘着的小鸭子,想象着当年的莎翁是不是也坐在这个位置上沉思?路边一群摩托党在集结,穿着前卫,胳膊都是刺青,仔细一看平均年龄六十朝上,这样的冲击力是不是过目难忘?
所以,也许旅行更多的是见众生。去不同的城市,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Uber司机,与他们的交谈就是一次或长或短的访谈。在纽约见过一位来自亚美尼亚的老人,他说自己移民美国后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开Uber出来和来自不同地方的乘客聊天。是不是很酷?在旧金山见过一位在公司做过高管的单身妈妈,非常的温柔细致。也在斯坦佛大学门口坐上一位来自法国的大叔开的车,一路感受法国人的聒噪与热情,从是否要上名校谈到他自己的儿子如何上了一所性价比超高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在伦敦打车,则遇见很多本地的大叔,遇到不守规矩的公交司机在路上抢道,露出不屑的神情,说一句:cheap pay,cheap value.在牛津则遇到来自巴基斯坦的小哥吐槽在母国生活的不易。 在澳洲打Uber,遇上一边等红灯一边打开腿上的纸包淡定吃上几粒花生米的老哥,都让人难以忘记。
第一次在美国坐城际火车,没想到竟然比较复杂,车开起来才从检票员小伙子口中得知我们坐错了不同公司的车。问帅哥怎么办?他说这得重新买票。好吧,认命地掏出信用卡准备重新购票。帅哥犹豫了几秒突然把刷卡机收了起来说,今天送你们一份新年礼物吧,不用再买票了。这份感动成功地让我们因此记住了小伙子的笑容。
也在异国的街道上遇到各色流浪者,不少都在看书写画,仿佛流浪只是个副业。泰晤士河边有一位大叔,端坐在地,手里展开当日的报纸,专注地阅读,身边一只大狗狗安静陪坐。那画面竟然透出了些许优雅,定格在脑海里。
还有许多许多的瞬间,在机场排队时为妻子拔去一根白发的年轻丈夫;博物馆里手牵手看展的银发夫妻;推着孩子细心照料的奶爸……这些画面或者留在脑海里,或者定格在我的镜头里。
人生本就是一次单程旅行,也是一场或长或短的修行。只有走过很长的路,见过很多的人,才会在修为上有所增强。如果再看到别人无论什么情形下都要收拾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只是报以微笑与理解,那就是修为上真的精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