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哥华看“二舅”及其他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我是个泪点比较低的人。同时也是个不喜欢“鸡汤”的人。所以就会出现矛盾心理。第一次看到一个叫“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个视频,我是划过去的。题目比较高大上的,喜欢用深奥词汇的我一般不喜看。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词我也看不懂了,一会什么“抓手”,一会什么“赋能”,也不知怎么来的,一夜之间就铺天盖地在你的世界里,让你觉得好像从来没用过这个词,但又好像此处不用这个词也没什么更好替代的,反正就是显得高级就是了。这不,精神内耗,又是一个每个字都认识,组一起又似乎不是太明白,反正显得高级时尚就是了。再想想,各种精神因素在你的非物质世界里打架,内部消耗,不就是焦虑吗?嗨,就是这么回事。
不想第二天突然朋友圈里就各种转载,有个朋友一口气转了好几回,还配上各种感悟,总之是被二舅感动到极致,而且咂摸出一种苦难中开出美丽的花的正能量。无疑,二舅成了热点。我反而觉得不对劲了,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在心里蔓延。我想我看视频时流的泪更多是同情的泪,感慨的泪,甚至无奈的泪。一个本来如此聪颖,学业优秀的少年因为一次医疗事故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如今的每一天生活都是无奈的毫无其他选择的结果。在农村,应该有千千万万的毫无其他选择的“二舅”们,没有生活,只有活着。
在温哥华的街上,也经常看到各色“二舅”“大妈”们,同样是身体残障人士,他们开着自己的电动小车,驰骋在道路上,畅通无阻,脸上怡然自得。哪里都有他们的特殊通道,就是坐公交车,公交车都有专门的跪式设计,全车人都耐心等待司机把他们的轮椅车在车上专门的位置固定好才能启程。学校里如果有个行动不便的孩子,那就是团宠,有专门的老师全程陪伴,总之,不会让残疾孩子成为家庭的拖累。社会上也有很多的残障人士上门护理的服务,政府还会拨发残疾津贴补助。靠近建筑物入口最方便的无障碍停车位永远是留给残障人士的,其他人哪怕转上好多圈找车位也不会去占用这特殊车位。有障碍的身体却过着无障碍的人生。视频里的“二舅”跛成这样还办不到一张残疾证,在枫叶国也是不可想象的。明明是一场伤害一生的医疗事故,也是轻描淡写的一句玩笑就带过了,生命不是平等的吗?为什么有的人被如此珍视,有的人却如浮萍草芥?
这个短视频当道的时代,每天都能看到很多金句,记得有一句经常被拿来说,那就是:他仅仅是活着就用尽了全力。这句话也是常常用来开导甚至责备那些不识好歹不知珍惜当下好生活的人,可我总是品味到背后的悲凉和无助。
刚刚,我爱去的一个温哥华家长群又在讨论浙江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考上最好的高中跳楼引起全家离世的惨剧,大家都在反思自省如何培养孩子的抗压力、耐挫力。同时有一条短新闻引起我的注意,说学霸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请客,街坊四邻都带上自家的碗筷来沾沾喜气。说实话,我看的头皮发麻,许多年过去了,范进中举还在上演。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过一句“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家中小朋友问我:阿姨,我看加拿大人上学也不累,他们后来生活的还是挺好的。为什么呀?这问题,倒是真把我问住了。我们不停地push孩子努力学习,刻苦勤奋,一定要上名校。但也看到枫叶国的孩子考到一个college,一家人欢天喜地去吃大餐。是呀,后来怎样了?后来他们还是生活的挺不错,天天都很乐呵,幸福感满满。
再回头看看二舅,我觉得,掬一把同情的泪是善良的人的本能,也佩服二舅的随遇而安,但非要赞美二舅的坚强不屈,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