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勾? 中国知名大学纷纷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根据中国媒体《央广网》今 ( 9 ) 日报导,多位知情人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该决定符合中国教育发展方向,也将成为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分析,对于以往的“世界大学排名”需两面性看待。一方面中国大学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在过去数十年中,通过国际交流和国际上的评价、评判体系排名,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取得长足进步。
例如近年来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北大,包括港大为代表,在全球的大学排名逐步向前,也证明瞭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反过来,虽然大家对排名认可,但其公允程度以及是否真正反映大学或学科的整体情况,还值得深思。
此外,大学不仅是比学术科研,还要以社会责任感引导社会、开启民智、培养更多人才,这才是未来“双一流”高校或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但这些在目前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可能没有一个完全的体现,因此对国际大学排名不能完全盲目相信,中国教育也需符合中国特色、体现出中国大学的内涵。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从大学排行榜性质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基本均是研究机构或媒体根据其自己对大学办学的理解设置的指标排名,因此它本身其实是对大学的一种社会评价,过去十多年来,很多高校存在著按照大学排行榜排名指标办学的问题。
但这些指标和整体的排名体系一直存在争议,尤其世界大学排名需找到每一个大学可量化的共性指标和数据显性指标,如规模体量、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研究生比例、国际生比例等,这样一来就使得大家容易重视数量而忽视品质,重视规模而忽视内涵。
尤其世界大学排行榜学术性指标可能要佔到 50 %、60 %以上,导致学校要提高排名就要增加规模体量、在数量上做文章,“功利”地做论文,这也是这几年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及被社会诟病之处,此外,也存在著过度重视排行榜问题。
熊丙奇表示,有的大学排名提高了,但大家对其人才培养品质和学校整体风气并不满意。因此,对于排行榜应理性看待,比如学校可根据一些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做决策参考,但不能围绕排行榜办学,变成“排行榜中的大学”,也不能把排行榜作为学校非常重要的办学成就加以宣传,更不要追名逐利、被排行榜绑架。
“过于在意排行榜会导致排行榜机构排行乱象,反之排行榜机构为提高公信力,在指标设定和获取数据真实性时,会进一步做得更严谨,从而起到对办学更好的参考作用。”
IPG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说道,世界大学排名是各个举办单位根据自身设计的评判体系与指标权重测算并进行的一个排名,因此也各不相同,仅供有需要的人或者机构参考。一个有自主意识的大学与机构的声誉、实力与品牌影响力是长期形成的和综合性的,不会太过于注重某一排名榜单,更不会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
熊丙奇说道,当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缺失,包括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上存在很雷同的现象。但如果所有大学都是千校一面,就无法办出有个性的大学,更无法在国际竞争环境中获得竞争力地位,因此近几年国家一直强调教育要推进“放管服”改革,给学校更大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自主权,这非常重要。
熊丙奇分析,目前看来,中国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存在著“拍脑袋”决策的问题。比如开设专业一哄而上,盲目追逐所谓热门,热门随后变成冷门,以及不少大学排行榜的排名提升其实是靠数量取胜,而数量的背后则产生两大问题,一是急功近利追求论文发表,二是出现大量垃圾论文,甚至学术不端、学术抄袭问题。
此外,熊丙奇指出,不管什麽大学首先要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位,这是最重要的。而现在国内一些大学未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排名靠前的大学靠论文发表提升,而存在著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办学空心化问题。
例如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围绕考研办学,不能给学生完整的教育,更谈何提高人才培养品质。因此要办一流大学,首先是要培养一流人才,偏离了人才培养无法办出有特色的大学,也办不出高品质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