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无期的回国之路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克姐

  高中同学生活在上海,平时的朋友圈常常是花好月圆。我在温哥华也差不多,po出来的多是好山好水。我们隔空遥望,互相点赞频繁。

  最近她的动态有点不寻常,自然风光摄影展已好久没更新,定格在春天刚发芽时。

  彼时,忙碌于琐碎日常的我并不以为意。每天是照例要刷朋友圈的,但错过了也就错过了,并不追着问。同学的欲说还休,也在快速的刷屏中转瞬即逝。

  疫情起起伏伏转眼进入第三年,在温哥华关注国内,总有种隔岸观火的味道。有时着急,偶尔愤怒,但更多的是置身事外的“潇洒”。即使那时微信圈中对海外华人的“投du”人设,也能像在开别人的玩笑一样轻松面对。

  隔着太平洋,国内疫情带来的慌乱、不堪,都统统被隔开了老远,像身上偶尔的瘙痒,不足挂齿。说白了,还是不能完全地感同身受。只有当下自己经历的苦闷,才是触手可及可以感怀的。

  无奈和委屈,常常有,雨天的温哥华里,格外浓郁。毕竟,离上一次回国探亲,已经整整四年。和家人的视频,如“隔靴挠痒”,不痛快,不尽兴。

  对于江浙沪包邮区出生长大的人来说,提起上海,心情尤其复杂。

  互相之间看不起的笑话,从小听到大。上海人嫌弃我们是“相哦宁”(乡下人),作为乡风彪悍的浙北人,我们嘲笑他们待客的小菜就那么一点点,住的房子在弄堂里,束手束脚的。即使,我身边上海来的阿姨,一个个都又美又“耐斯”。

  但你要说上海是中国最洋气的城市,恐怕很难有人反对。毕竟悠久的历史,过往的辉煌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人人有目共睹的。

  所以,嘲笑归嘲笑,一波波的学子,前赴后继去往上海学习、生活,扎根下来。上海也在一年年的兼容并蓄中,夯实它让人又爱又恨的“魔都”称谓。

  个人和上海的联系,一直没断过。但前后的心境,又大有不同。

  出差带着任务,常常匆匆去,匆匆回。去人民广场,或者外滩的各色酒店、会展中心,哪怕去新天地,公事公办的心情。也去黄埔江上游船,假装左右逢源,其实浑身绷着,毕竟是工作性质,哪会真的放松。彼时的上海,于我心中,一座精致的大都市,节奏快,商业气息浓郁,是精明的孤傲的。

  也有温馨惬意的时候。那是弟弟开始在上海念书以后。记得我在南京路上给他买了第一身西服。他毕业工作以后,请我吃了第一顿蟹粉豆腐。一座城市和身边的人连接在一起,便有了温度。

  但姐弟俩一北一南,各自奋斗,忙忙碌碌,在上海的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上海于我,始终是疏离的。

  印象却也始终不差。直至移民以后,父母渐老,被弟弟接到上海一起生活。这座城市,因为亲人的缘故,在我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

  还记得几年前的第一次回国,就在春天里,野菜当道,桃红梨白。

  弟弟在上海热情接待我。全家夜游黄埔江,观赏两岸灯光,浑身放松,心情舒畅。再游植物园,满园鲜花,五彩缤纷,让人心旷神怡。为了给我包清明粿,爸妈就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问题又开始拌嘴,却是我乐见的日常。仿佛儿时的生活又回来,那是真实的接地气的家的模样。

  后来回国都在夏天,阴差阳错,又总与它擦肩而过。而春天的上海,尽管好久不见,它的美丽温婉,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时间来到2022年,温哥华的樱花又已盛开,本来以为,海外华人的“春天”也真的来了。

  因为,心底暗暗有一把标尺,觉得事不过“三”。

  两年来,一次次的视频,一次次的暗下决心,又一次次的被眼花缭乱的“熔断”、“隔离”击打,被高价机票吓退。

  虽然打工人的假期来之不易,紧要关头咬咬牙,也是可以考虑回去一趟的。

  心中惦记双亲,而弟弟的微信却沉默似金。人常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可有时候没有消息更让人揪心。

  对于疫情的报道,已经到了不得不“免疫”的地步。很多时候,是情愿变成鸵鸟,假装听不见,看不到。因为空有焦虑着急,却毫无办法。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来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的。病毒变种的肆虐,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朋友圈里的亲朋好友貌似依旧轻松调侃,但封控下的日子有多难熬,只有当事人们才能感受到。

  疫情期间,每一次的微信和视频以后,心情都极为复杂。愧疚、自责、心痛、无力,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难以言说。

  移民时,一腔孤勇,那时父母身体康健,还是轻视了,人都不能躲过年老体衰的自然规律。也没有想到,赡养老人的责任,重重压在弟弟一人身上。

  那时,也更不会想到,几年以后的一场全球大流行,曾经和平友好的地球村变成一座座孤岛,曾经梦想的往来自由,被无情阻断。想回国尽孝,只变成一句轻飘飘的话。

  无数人感叹过的,海外华人的纠结,对亲人的惭愧和眷恋,这一刻,亲身体会。

  看不到的时候,就常常胡思乱想。因为年纪和基础病,父母都没有打过新冠疫苗。一遍遍的核酸检测,老人家是否能坚持。如此频繁的接触其他人,会不会反而有感染的危险。更不敢设想,感染的后果。

  而父母大概也感受到了远方子女的不安,不再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而是一遍遍重复,我们很好,请放心。心意,通过微信对话框无言地传递。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是父母一辈常挂在嘴边的,激励自己,也宽慰别人。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抵抗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始终坚定。海纳百川的上海人民真正体现了中国人坚强、忍耐、善良、乐观的态度和格局。

  但想要回到正常的状态,貌似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病毒发展有它的自然规律,人类显然尚未完全掌握。变种的不断出现,还在持续挑战社会各个阶层。大洋这边呢,也并不太平,人们内心的弦,也时刻紧绷着。归国之路,随着疫情的起伏,管控的增强,航班的不确定,依然遥遥无期。

  转眼又是人间四月天。上海和温哥华的气候,某种程度上很相似。当温哥华的春天,一如既往地,裹挟着满城的粉红铺天盖地袭来时,我无比怀念风姿绰约的江南烟雨。

  江南的春天,怎一个“绿”字了得?正是吃清明粿的时节,春笋已上市,带奇异香味的艾草,绿色的马兰头,此起彼伏的花海,品尝不尽的江南小吃……

  大洋那边的上海,春的气息本是比温哥华还要浓郁一百倍的。朋友圈的年度摄影大赛,本应该如火如荼进行着的。

  此时此地,遥望对岸,不禁默默感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借同学朋友圈的美图,衷心祈求: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1
  • 最新评论
  • 游客屏蔽

    fake poem.

  • 游客屏蔽

    一个瘟疫,一个战争,都是独裁者制造的世界灾难。

  • 游客屏蔽

    春风难绿故乡滩,明月依旧断思肠,回首不看妖魔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