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烟喝酒说起 聊聊加拿大人的两极分化现象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猪头凯凯
一、Buntzan Lake的那个“抽烟区”
如果按照加拿大社会的水准来看,我应该是来自于一个“抽烟喝酒十分普遍”的国家——除了烫头之外,几乎每个成年男性都有着和于谦老师同样的“两大爱好”。
所以可以想象,当我这样一个觉得抽烟喝酒属于人类生活“常态”的人、刚到加拿大、第一次在Buntzan Lake看到那个“抽烟区”的时候,我想对加拿大说一句——
“你们对抽烟的人……未免也太狠了吧……”
因为,我在这片湖边的公园里,看到的抽烟区,大概只有两三张乒乓球“球桌”那么大……
而远处不到一百米的“放狗区”(在这个区域之内、可以松开拴狗绳’),却足足有两三个篮球场那么大……
是的,抽烟的人,在加拿大就是这么地“辛苦”——
第一个活生生地让我觉得这是在很辛苦的人,是我曾经的房东——常常在早晨、或者夜晚,一个人站在门外抽烟,无论雨雪、不避寒暑,哪怕是暗夜里,当我看到一个晃动的红点儿,我就知道,张先生又出来抽烟了。
后来,这种在室外辛苦抽烟的例子慢慢见得多了,以至于几年下来,让我在看各种影视剧时都会有一个不习惯——
“这不科学啊,镜头里怎么居然会有人在屋子里抽烟?”
既然抽烟真辛苦,所以很多人移民之后,就只好把烟戒了。
原因很简单,不是说怕麻烦,而是麻烦来麻烦去,到最后麻烦地让自己有一天忽然会问自己——
“既然这么辛苦,何必呢?”
于是、慢慢地就觉得有些不值得,再于是、慢慢地会把抽烟和所带来的麻烦当做一种负担,然后就慢慢“成功”戒烟了。
然而,这只是“大多数人”,而所谓“大浪淘沙之下方显英雄本色”——还是有很多“真英雄”,象我的房东张先生一样,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还是坚持着抽了下来。
顺便说一句——张先生是福建人。
而以我从小到大见过的所有福建男人(全都抽烟,而且段位很高)来看,如果有谁见过不抽烟的福建男人(哪怕一位),一定有机会告诉我一声……
所以,以抽烟这件事为例,你不难想象——这样的社会规定,把人们“驱赶”向了两个极端:
一种是要么压根不抽烟,
一种是对抽烟真的很“执着”。
“中间派”反而相对较少——因为不是足够执着的话,谁会为了抽烟常年这么累地即使栉风沐雨、风吹日晒也坚持不懈……
二、“我有个朋友也爱喝酒,去年死了……”
说完抽烟的例子之后,再说喝酒的“两极分化”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而喝酒与抽烟有些“戏剧性”的区别在于——抽烟是只能去室外,而喝酒在很大程度上恰好相反——公共场所禁止喝酒,大概率只能在屋里喝……
也就是说,所有我们中国人从小到大觉得可以“喝两口”的路边、街头、树下、长椅、等等,都不可以喝酒——而且那些看上去会很有情调的的海边、树林、湖边、山顶,等等这些地方,很遗憾、也统统都不可以喝酒(除了有喝酒执照的餐馆、以及少数公园的酒精许可区域,等等)。
这样下来、掐指一算就只能去酒吧、餐馆、或者家里了——而在“去家里的各种礼节规矩”、“去餐馆酒吧”所引起的额外费用、以及只有专门卖酒的商店才买的到酒(一般的超市和商店不卖酒)等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之下,就让喝酒这件事变得也很难了……
总之,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和抽烟一样,对喝酒的种种限制之后,人们对于喝酒,也逐渐走成了“两极分化”的队形——
大部分人嫌麻烦,干脆不喝了。
而那些在这一系列困难之下还坚持喝酒的人,那是真的爱喝、甚至爱到“可怕”……
我曾经用这样一个不是很严谨的比方来形容中国和加拿大的喝酒人群——
如果在中国和加拿大社会的成年男子人群中分别随机抽样100个人、总共200个人作为样本,按照一年的酒精摄入量做一个统计的话,你肯定会看到这样一个“分布”状况——
酒精摄入量最少的那一拨,大多是加拿大人;而酒精摄入量最多的那一拨,大多也是加拿大人。
中国人呢——大多数都分布在中间的那个范围。
也就是说,加拿大人如果按照酒精摄入量来统计的话,大概率是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沙漏型”分布形态;
而中国人的分布形态,大概率是一个集中在中间区域的“橄榄球型”。
而我们工厂里,也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十分严谨地“反映”出这个状况——
华人工人,对于酒、或多或少都喝一些;
而“老外”工人们分成“两极”,大部分是明确的“不喝酒”(那是真的不喝),剩下是三四个“爱喝酒”——但就在“爱喝酒”极少数当中,就有一位去做了好几个月的强制戒酒治疗。
中国人大多数都喝酒,但是喝到这个地步的、我们一辈子又能见到几个?
而老外就不同了,两极分化实在太严重,要么是不喝,要么是“很爱喝”——要注意的是,对他们来说,“爱喝酒”三个字的标准是非常高的。
比如我刚到加拿大没多久的时候,有一个白人同事Alex和我闲聊,得知我说自己以前“爱喝酒”,他脸上显示出很惊讶,象看怪物一样上下打量着我——
我当时觉得很不解,“爱喝酒不是很正常吗?”
然后Alex说,他的朋友很多、但是“爱喝酒”的只有两个……
我很惊奇——怎么爱喝酒的这么少?
然后他说,那两个爱喝酒的朋友,一个在做戒酒治疗,另一个——
“去年死了……因为喝酒。”
我听了很吃惊,心想——我的妈,原来喝成这样才算“爱喝酒”?!
于是,我赶紧纠正自己刚才的说法——
“噢……其实,我只能算,偶尔喝一些……”
三、美女的身材、以及其他
自从在抽烟喝酒这两件事上发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之后,我发现还有不少类似的现象——
拿长期热议的一个话题来说吧——东西方女性的身材,哪个更好?
很多人以影视剧、摄影作品等等作为视野,会觉得“比起东方女性,西方女性身材更好更火爆!”
可是,如果当你真的走在加拿大或者美国的街头,以全体大众作为样本量去考量的话,你会觉得从“整体来说”,很难说西方女子的身材比东亚女性要好。
我估计要是也象抽烟喝酒一样做个打分的话,一个很可能的结果是——西方人大多集中在“最差”与“最好”的两端,而东亚女性的身材不一定有多少是顶尖的,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太差。
简单来说,又回到了两个分布形态——西方还是那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沙漏”,而东方还是那个趋近于中部聚集的“橄榄球”。
我觉得造成这种身材上“两极分化”的原因,除了人种特征之外,也有些类似于抽烟喝酒的社会“约束”因素——
比如东方社会里,每个人的各个方面(包括身材)很容易被人议论,而人们相应地也更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舆论压力,所以几乎全员都在很长的年龄段里对自己的身材比较在意、有意地控制。
而在西方社会里,每个人对别人的评论都会十分回避和谨慎(比如在中国你可以叫同学“胖子”、但是在加拿大这么叫就有麻烦了),加上人们对于人生和“三观”等等的不同理解,对身材的控制就没有东方女子那么多的压力、和那么强的“自律”(特别是在一定年龄段之后)。
于是,在 “舆论”和“社会”压力相对较小的西方社会环境下,要么是相对地放任自流“爱咋咋地”,要么是因为自身追求(或者职业)而对身材长期 “自律”的人(就象真爱喝酒、真爱抽烟的那种“执着”)——于是就又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现象。
其实,与中国社会的人群相比,西方社会人群的“两极分化”例子还有不少,我觉得都挺有趣的——
比如犯罪与非法案件,与中国社会相比,(按照人口比例)西方社会小偷小摸可能没有中国多,但是严重案件的比例却很高——造成这个两极分化的原因,可能是西方的法律更多更严格,于是会不会让犯罪分子觉得“弄小的不值得、要整就只能整大的……”
再比如,与我们在西方影视剧上见到比例更高的怪人、狂人、变态、狠人相比,西方社会里日常见到的很多普通人往往(至少在外在行为层面)看上去十分传统、规矩、保守、甚至比大部分中国人都更加内向和腼腆——这其实也是他们的社会环境所制造出来的“两极分化”。
结语
与中国社会的人群相比,西方社会的人群里,类似的“两极分化”现象还有不少,大家其实留意一下,可能还会有更多发现。
而在这些事例里,可能最后的结果都会是——东方社会里的人群往往体现出“橄榄球型”,而西方社会里的人群也往往都会呈现出“沙漏型”。
除了社会体制与运行方式之外,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因素——
比如西方社会可能更加强调“个体”;而东方社会无论在个人见解、抑或是成败荣辱等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集体型”的、趋向于聚集性的价值观和存在方式——
例子还有很多,原因也当然更加复杂——我且聊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