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2天!史上最长最惨烈的“封城”:150万人丧命
(《时光故事》第70期 20211005)
872天!史上时间最长、最惨烈的“封城”:150万人丧命,有50万人被饿死…
在过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世界上很多城市和地区都曾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施行了“封城”措施——生活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经济也一度陷入“停摆”状态。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段日子是一段苦闷、焦虑甚至不堪回首的经历。
疫情之下的封城,人们不仅要对抗病毒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还要克服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但相比之下,战争年代的“封城”往往要残酷得多——要么战斗、要么死亡,被困住的人没有别的选择。
你知道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生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封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被永久载入史册的时光故事。
在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麻烦您现按下我们这个频道的订阅键,而且打开小铃铛,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我们更多精彩的故事了。
《时光故事》油管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U2WSefxD318PvJvuwCmSw
“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誓夺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围城战,又称“封锁列宁格勒”、“列宁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为了攻占苏联列宁格勒而实施的军事行动。这场围城战从1941年9月9日开始,直至1944年1月27日才结束,共计长达872天。
那么,这场战役导致的“封锁”到底造成多惨烈的结果呢?据称,列宁格勒围城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超过了莫斯科保卫战,也超过了被称作“红色绞肉机”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广岛市原子弹爆炸和长崎市原子弹爆炸。它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斗。
列宁格勒围城战也是为史上单场战争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惨重的战争。约150万军民在围城战中死去,仅仅列宁格勒的一个墓地就埋葬了50万名遇难者。一些历史学家更称这场围城行动为种族灭绝,是纳粹德国灭绝苏联人民的战争的一部分。
虽然列宁格勒在德国军队的攻击之下变成了一片焦土,但这座城市最终还是没能被攻克。
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也就是如今的圣彼得堡,曾是十月革命发源地,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列宁格勒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还是苏联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只要占领列宁格勒,就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
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列宁格勒是德国的必争之地。而攻占列宁格勒,在希特勒看来更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起“巴巴罗萨”计划,向列宁格勒发起攻势。德军将主力大军兵分三路,在苏联的西部国境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突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十八、十六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群共23个师,外加芬兰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集团军共16个师,在德军第五航空队及芬兰空军共160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从南北两面向列宁格勒发起了猛攻。
为顺利拿下列宁格勒,希特勒还专门挑选了陆军元帅‘威廉·里特尔·冯·勒布’为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并命令他务必按照计划在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宁格勒,还高调扬言称,届时他要前往列宁格勒的“皇宫广场”检阅军队。
誓死抵抗:德军久攻不得,兵临城下
战争爆发后,德军势如破竹,几天内就攻占了普斯科夫,接着又开始沿着卢加城至列宁格勒轴线进击。面对德军的突然进攻,以伏罗希洛夫为指挥官的苏联军队仓促应战,节节败退。
原以为胜利在望的德军却没料到,越接近列宁格勒,苏军的抵抗越发顽强起来。在斯大林的压力之下,伏罗希洛夫在列宁格勒城外部署了3条坚固的防线。最外面的一道防线,以卢加城为中心,南起伊尔门湖西岸希姆斯克,北至卢加河出海口金吉谢普,沿着卢加河一字排开,全长约300公里。
为了保证这条“最重要的防线”的坚固性,伏罗希洛夫特意部署了4个步兵师和3个民兵师,之后又从北方方面军抽调了6个师和1个旅;同时,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也作为海军步兵编入列宁格勒的守城部队,进一步加强卢加河一线的防御。
在苏军的誓死抵抗下,德军损失惨重。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几乎全部受阻于卢加河畔,希特勒要在一个月内前拿下列宁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要知道,当年德军的装甲师用20天就突破了马奇诺防线,此刻却拿死守列宁格勒的苏军束手无策。德军在推进到距冬宫只有16公里的城郊后,再没能前进一步。
恼羞成怒的希特勒随后下令:“对列宁格勒的善后问题一定不能仁慈,要让每一个俄国人吓得发抖。”他说:“我们绝不接受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投降”。而希特勒的这番话也被解读为——让德军彻底毁灭列宁格勒。
实际上,当时已经推进到位于列宁格勒以南的诺夫卡的德军,已经给列宁格勒城中的军民造成了巨大威胁——在那里,德军的大炮已经能直接攻击列宁格勒市区,已经是真正所谓的“兵临城下”了。
危急时刻,指挥官伏罗希洛夫号召城中的军民说:“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道路。”而作为斯大林的代表赶到列宁格勒的朱可夫元帅,也否定了一切撤退计划,他号召全体军民一致誓死抗敌,他说:“一步也不能后退,后退就意味着枪毙!”
围城困守:列宁格勒成“死亡”孤岛
就在此时,希特勒命令德军形成包围网,意图将列宁格勒的军民困死在城中。1941年8月22日,德军开始占领列宁格勒周边的交通线;1941年9月8日,德军开始大规模封锁列宁格勒,切断其对外补给线。
这时的列宁格勒,已然成为一座孤岛。在重炮和飞机的夹击之下,城中的公共设施被严重损毁,无数的宫殿、房屋瞬间沦为废墟。而在补给被切断的情况下,人民陷入了巨大的饥荒之中。
1941年11月到1942年2月的冬季是自难熬的一段时期,市民们唯一的配给食物是每天125克“面包”,这种所谓的“面包”其实是用木屑和其他一些不可食用的混合物做成的,几乎难以下咽。再加上严寒气候,很多市民在走到食品分配亭的过程中都会倒下。
据称,列宁格勒每天都有数百人活活饿死,在最严重的这几个月,每月的死亡人数高达10万,且绝大多数死于饥饿。人们只好从篱笆上偷木柴当燃料御寒,而城里的雀鸟、老鼠也很快都被吃光了。弹尽粮绝之后,城中开始出现“人类相食”的惨况。为此,列宁格勒的警察组成一个特别部队在城中巡逻,并对抓到的“食人者”立刻施行枪决。
列宁格勒的军民就这样被封锁在没有煤电,没有食物,也没有干净的水源的城中长达两年多的时间。战争、饥饿、遇害加之疾病横行,让列宁格勒成为了一座“尸横遍野”的死城。居民们都早早地在手心写下自己的名字,确保死后自己的尸身能被认出来。
长久的围困已经让人们逐渐变得麻木了。战争结束后有人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崩溃,死亡率更高。女人是如此的疲惫,以至于她们停止了月经……那么多人死了,人们的情绪也变得冷淡,后来就很少有人哭泣了。”
11岁女孩坦雅·萨维切娃的日记也在战后被公开。她在日记中记录了家人们是如何在饥饿中绝望死去的,最后她写道:“每个人都死了,只剩下坦雅。”遗憾的是,虽然捱过了围城战,女孩最终还是死于营养失调。而坦雅·萨维切娃的日记后来也成为日后对纳粹的纽伦堡审判的证物。
成功突围:列宁格勒迎来最终胜利
而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围守在列宁格勒城外的德军也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尽管这期间德军不断增兵加强攻势,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
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的军民们奇迹般地在冰冻的湖面上修建起了一条连接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这是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出路,由于天气、地理环境和德军炮轰等因素,这条运输线的死亡率也非常高,因此也被称为“生命之路”。
尽管这条运输线运进来的物资极其有限,但相比围城初期来说,城内的情况也逐渐有了转机。列宁格勒的军民们也因此奇迹般地捱过了严寒和饥饿。希特勒妄图通过“围城”来逼迫列宁格勒投降的计划,也算是彻底失败了。
1944年初,苏军最高统帅部下达了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作战命令。同年1月14日,苏联3个方面军上百万人向德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经过13天的连续作战,苏军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铁路线;1944年1月27日,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被彻底击溃,围城战最终宣告失败。
列宁格勒军民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挫败了希特勒占领列宁格勒的战略企图,取得了“列宁格勒战役”的最终胜利。英国的《旗帜晚报》称赞“列宁格勒围城战的抵抗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并称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找不到能与列宁格勒围城战“相提并论的抵抗”。
但不可否认的是,为这场战役的胜利,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也是无与伦比的。
据史料记载,列宁格勒战役中,苏联方面有超过130万的士兵伤亡,有100多万居民死亡,其中有50多万人死于饥饿;而德军方面的伤亡人数也超过了10万人。我们不可忽视的真相就是,无论是失败或是胜利的战争背后,都侵染着那些原本向往和平的人们的血与泪。
最后,我想用富兰克林·罗斯福评价二战时曾说的一句话作为故事的结尾——
“相对于战争结束,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