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圣诞节!这样的仪式感,让人上头...

温哥华港湾+-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克姐

  圣诞的气氛越来越浓了,不以疫情的严重程度为转移。

  夜晚的大温地区想来格外迷人。就我有限的目力所及,市区的行道树一夜之间披上了彩衣。华灯初上,满眼的繁星点点,流光溢彩。很多家庭也已在自家院落完成灯光工程,夜幕降临时,那些奇幻的五颜六色的光影,点亮了城市的每个角落。

  圣诞于我而言,除了吃喝,就是送礼,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这么多年来,让我欢喜让我忧。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定居此地已经小十年的我,算是“老移民”了。好吧,作为老移民,累积起来的过节收礼的体会,竟然可以写一篇小作文了。

  温情篇

  移民的第一年,诚惶诚恐,也有点不知所措。对他乡的认知,还很浅层。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我们母子两人孤苦伶仃,该如何度过这个西方的春节?

  好在有教会的朋友。因着同一个话题,所有人都是自来熟。热情洋溢的笑脸,老乡见老乡的攀谈,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温暖着不善言辞的我们。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有的好都记在心间,可是,怎么表达感激之情,终究是个问题。

  契机,出现在圣诞聚会上。我所在的华人教会,很新,十年而已,不过有些传统沿袭至今。被告知,聚会上大家要互换礼物,不需多贵重,10元左右即可。

  规则简单,却很有趣。胜在交换的不确定性。你不知道会拿到谁的礼物,你也不知道你准备的礼物会去向何人。

  该怎么准备呢?一件实用的小物件?一个精致的装饰品?我思考良久,最终选了一个摆盘,佳节将至,用它来装点心水果招待客人应该不错。心中还暗暗锁定了送礼对象,如果是那一位大家心目中的贤妻良母,他们家总是宾客满座的,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圣诞聚会如期进行。吃喝完毕,进入交换礼物的环节。之前,热心的姐妹们早已将礼物编号,每个人也抽签抽到了一个号码。随后,1号礼物对应拿1号的朋友,依次进行。

  这样拆盲盒的行为,将聚会推向高潮,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兴奋和好奇,也让初来乍到的异乡人吊足了胃口。

  迄今都记得那一天的场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满足的笑容。我拿到了“神秘人”送出的手套围巾,在湿冷的温哥华特别应景。就连那粉色的包装礼盒,也戳中了当时已不年轻的我的少女心。

  仿佛天注定,我准备的摆盘,如愿到了那位贤妻良母手里。可以物尽其用了,我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

  十年过去了,这第一套来自不知名朋友的礼物,我依然保留着。虽然手套围巾略显幼稚,我也有更“成熟”的围巾作为日常穿戴,但经过多次断舍离,这套礼物我依然舍不得扔掉。里面承载的记忆和温度是我一辈子愿意珍藏的东西。

  很惭愧,回望人生的几十年,送出的礼物寥寥无几,对这种仪式感几乎没有深切的体会,以至于,疏忽了亲情、友情和爱情。

  很多时候,人很脆弱,也很好哄。一件小小的礼物,已足以安慰人心,抚平伤痕。一个简单还带着俗套的游戏,就这样轻易击中了异乡人的心。

  无论是一个镜框,一瓶洗发水,还是一盒巧克力,都装满了朋友的情意,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的期许,无声地抒发着每个人最质朴和真诚的愿望。

  那些礼物,价格不高,价值不菲。它们教会了我,在他人情绪低谷的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礼物,一句温暖的话语,或许改变他的心境,焕发重生般的光彩,有四两拨千斤的果效。

  接下来的几年,圣诞聚会和交换礼物的习惯一直延续。我也早已从开始的忐忑不安,进步到越来越游刃有余。似乎映衬着新移民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从起初的谨小慎微,到逐渐融入本地生活后的洒脱自信。

  这么多年,我没有深究过,究竟是谁发明了这种好玩又温情的交换礼物的游戏。这很大可能来自于西人的习俗,毕竟,对于交换礼物,尤其是不掺杂私念的交换,他们应该是个中高手。

  凡尔赛篇

  和高手打交道,对于我这个送礼小白来说,就是一个字,累。

  在这儿上班不到十年,送礼收礼的次数,比我前几十年的加起来,还要多。

  同事过生日,送礼。圣诞节,送礼。唯二的两个大场面,都要和礼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一个小时候春节收的红包都要被老妈收缴,乃至于长大了也一直没学会送礼这项基本的人情往来的人来说,过节不收(送)礼,才是合乎正常规范的啊。

  可是,你又不能阻挡别人送你礼物,尤其是圣诞节这个最隆重的节日。真是愁死我了。

  还是第一年的圣诞节。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我照例傻乎乎地上班去了,空着手。进了办公室,傻了眼。只见办公桌上高高低低,堆着一堆花花绿绿的盒子。附加上同事的笑脸和 “Merry Christmas” 的祝福,我简直无地自容。

  想想之前在国内,哪见过这样的阵仗?先不说同事之间不送礼,送礼总是轻易被人和“动机不纯”,“求人办事”联系在一起,所以要送,也是偷偷摸摸地私底下送,哪有这么大张旗鼓明目张胆送礼的?真是大长见识。

  于是慌慌张张地补齐了礼物,买的什么已经全然不记得了,因为第二天放假,礼物等到节后才到了同事的桌上。而给老板的礼物,是在经理的贴心帮助下,和她“联名“送出的。第一年的圣诞节,就在这样的张惶和窘迫中度过了。

  难以忘怀的经历。也才深刻感受到,加拿大职场的“送礼“文化:纯粹的、不掺杂利益交换的情感沟通。

  不知道在其他公司,同事们之间送不送礼物,怎么送礼物。至少在我的公司,同事之间相处如家人,圣诞节,我原来理解中家人和朋友才有权享受的礼物,同样会送达每一位同事。

  于是,像我这样的俗人,生命头四十年没怎么和礼物打过交道的人,免不了又有了烦恼。

  你可以说我凡尔赛,但圣诞前夕,收礼物真是收到手软啊。

  你也可以说我矫情,但送礼真的是圣诞节最让我头痛的大事情啊。

  不像朋友们之间拆盲盒一般的交换礼物,因为不确定送礼的对象,身份也不会曝光,反而让准备礼物的过程相对轻松。

  而公司同事相处一段时间,对对方的爱好一知半解,又不能直接问,礼物是考虑实用还是美观,对方是否喜欢,种种因素,都变成了压力。

  如果你在公司待的年头足够长,还会陷入另一种恐慌:礼物千万不要送重了。要知道,重复送礼,是一件让自己,让对方都很尴尬的事情。

  这时候,就好后悔没有及时拉一张清单,将历年来送出的礼物一一记录下来,最好做个excel表格,精确到牌子、价格、购买地点(天哪,上班都没有这么认真过好吗)。

  经理的话语,是指导我在送礼路上不断成长的语录:

  圣诞节送礼品卡,大概是最没品的选择了。

  老板家里什么没有?所以送点酒足够了。大老板爱喝烈酒,二老板单纯喜欢喝酒。这么说吧,反正给男孩们(不管年龄,公司的男同事都叫男孩),送酒肯定没错的。

  ……

  也见过多年不变执着送相同礼物的。某家合作伙伴,和我司也就二十来年的交情吧。每一年送来的礼物都出奇一致。女孩们统一都是百利甜酒,男孩们则参照经理的观察,从烈酒到红酒、香槟,连牌子都不带换的。

  而我司内部,则到了快内卷的程度。女孩们心思细腻,什么样的礼物对照哪个同事,还要避免雷区,既要出奇出新,让收礼的人想不到,又能让对方看出你用的小心思。

  巧手的小迪烤制的short breads奶味浓郁,入口即化,味道天下无双。可惜,每年只有圣诞节才能吃到,这是她保持多年的独特礼物。

  内卷导致的结果,就是距离圣诞还有一两个月时,我就开始进入焦虑期。很多时候,我会早早把认为不错的礼物买下来,生怕错过这个村没了那个店。可是,随着节日气氛越来越浓,商家的货品也越来越丰富。我又常常陷入“哎呀,买早了,其实这一个或许更好”的矛盾心理。这样反复纠结,后悔,发现,购买,然后排列组合,每年的12月,挑选礼物,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可是,我好像,又很享受这样被虐的过程。

  万万没想到哇,移民以后,还会经历这种“甜蜜的烦恼”。加拿大的人情味儿,在圣诞来临时,效果拉满,达到峰值。

  未完待续篇

  因为疫情的影响,朋友间的节日聚会已经停了两年了。交换礼物的仪式也随之暂停。但我对它的想念和渴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礼物只是一个载体,它的背后,是身在异乡,还有人惦记、关照、嘘寒问暖的那一份感动与慰籍。

  由于国情的不同,温哥华的圣诞节,国内正忙着年底的冲刺。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人可能不会特别在意这个洋节。因而,来自身边朋友的问候就显得尤其珍贵。一份小小的,价格不过一二十元的礼物,串联起我们几个单薄的家庭,这中间凝结的友谊,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缘分,才让我们念念不忘,格外珍惜。

  只能切切盼望,早日回归正常,那种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早日回来,我们可以继续久违了的交换礼物的游戏,体会他乡是故乡的暖意。

  公司的送礼文化依然“冥顽不化”,我呢,也还要痛并快乐着。

  圣诞老人估计已经从北极出发了,欢快的节日音乐响彻各个商场,到处一派紧张忙碌的气氛。而我,正利用一切闲暇时间,穿梭在各个商场。

  谁说过节不收礼?就像喝香醇的咖啡,这样的仪式感,让人上头,欲罢不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