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想家和难就业:中国学生的留学体验

GBK+-

如果你问中国留学生,他们在澳大利亚有什么样的经历,你很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回答与50多年前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回答惊人地相似。

Kelly是一名中国留学生(为保护个人身份信息,她希望使用化名)。她说,自从去年来到澳大利亚留学后,她觉得很难与当地学生建立关系。

Kelly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播客节目《听我说中国》采访时表示:“我的感觉是,融入这里并不容易。”

她说,她目前在阿德莱德攻读硕士学位,求学期间经历过种族歧视,但她并没有因此改变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对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人来说,]歧视和种族主义怎么都会存在的。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到处都是,这里也一样。”

但她表示,很难与当地同学找到共同点,并且基本上只能与其他留学生交朋友,这一点让她感到失望。

中国学生说,他们发现很难与澳洲当地的同龄人交朋友。(ABC News: Danielle Bonica)

Kelly说,她希望在学业结束后留在澳大利亚,但她知道这会很难。

“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语言和签证问题又是一道障碍,”她说。

Kelly所说的这些话与56年前在澳的中国留学生所说的话惊人地相似。

56年前的中国留学生如何评价在澳留学的体验

1965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四角方圆》栏目采访了一些在墨尔本留学的华人学生。

1965年《四角方圆》栏目采访留学生。(Four Corners)

“我觉得在这里有点不被接纳,”一名学生对该栏目记者说,他说他有过好几次遭到种族歧视的经历。

“澳大利亚,大多数人都很好,但也常会遇到一些恶劣的人。”

当时的华人学生也担心找不到工作,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可能无法留在澳大利亚。

“如果要找地方住,或者想找份工作,有时就会遇到这种歧视,”另一名学生对《四角方圆》栏目说。

当时,澳大利亚仍在实行“白澳政策”,与中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时过境迁。2018年12月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接纳了693,750名全额自费留学生——这涵盖了教育领域所有部门。

根据斯堪兰基金会研究所(Scanlan Found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数据,在这个数字中,中国留学生约占20万。

时至今日,在澳中国留学生的感受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与1965年《四角方圆》栏目报道的情况类似。

今天的中国留学生怎么说?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学成回国。

2018年,约有51.9万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后回国,而没有选择留在国外。根据中国官方统计,这比2010年学成回国的13.5万人有大幅增加。

马丁博士说,中国留学生觉得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很难与澳大利亚人建立联系。(Pexels.com)

一直在研究中国留学生留学体验的弗兰·马丁(Fran Martin)表示,中国留学生抵达澳大利亚时都很兴奋,但在学习过程中思乡的情绪会加剧。

她说:“在来澳前,他们都充满了期待,而在抵澳后,他们才会意识到,实现这一点有多难。”

马丁博士完成了一项为期五年的关于中国留学生对留学体验的研究。她说,很难结识当地人是个特别令人担忧的问题,这让中国留学生感到很孤立。

“我研究中的一些参与者注意到校园厕所里有反中国的种族主义涂鸦,当地的同学可能有时充满敌意,不愿意和国际学生坐在一起,或者完全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来澳后,他们逐渐意识到,非华人雇主并没有真正地给他们机会。”

她还表示,她发现中国留学生在政治上没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热心,并表示,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因提问方式而产生偏差。

“当我们想到爱国时,在汉语中,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类词的含义可能没有英语中那样正式。”

“可能仅仅意味着想家。”

2012年一项针对雅思(IELTS)考试的研究发现,只有部分国际学生在澳大利亚上大学期间提高了英语水平,而其他学生的英语技能实际上却是随着学习时间推移而变差。

澳大利亚大学协会(Universities Australia)的Catriona Jackson说,近年来,各大学已经改善了这种情况。

“我们知道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会依恋与其文化相似的人群,尤其是从一种文化跨越到另一种文化时,”她说。

“各大高校也都明白,来自相似背景的人自然会聚集在一起。

“但我要强调的是,最近一项关于中国留学生对在澳留学体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这些学生中有十分之九要么满意,要么非常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不仅持续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12个月里保持得非常好。”

对部分留学生的长久影响

当然,也有中国留学生确实留在了澳大利亚。

Yuki曾是一名国际学生(匿名接受了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采访),现在是一名澳洲公民。

当她第一次来到澳大利亚时,她说她也经历过类似的融入障碍。

当她走进第一堂课时,她惊讶地遇见了以前的同学。

“尤其是会计专业,大多数学生实际上都是中国留学生,”她说。

她对没有机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往而感到失望,她说她也没有做好准备应对一所外国大学的治校体系。

“我对澳大利亚大学的运作、考试、辅导课、讲座完全没有任何概念——没有人教过我,我也不认识任何人。”

但尽管有这些挑战,她在澳大利亚的留学时光让她在这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是同性恋。这是我第一个可以如此生活的地方,真我的生活,不需要担心别人的看法,”她说。

“我从未经历过任何针对我性取向的歧视。我是说,我猜也许会因为肤色遭到歧视,但不会因性取向遭到歧视。”

她说,她在澳大利亚生活期间收获了最为不凡的经历。

“和我的另一半生活在一起——我们已经在一起10年了——我们一起从中国来到这里。”

*为保护当事人身份信息,本文中提及的名字均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1
  • 最新评论
  • A徐郎屏蔽

    #闫丽梦班农郭文贵的虚假研究 短短八个月时间,闫丽梦是怎么从前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研究中心的病毒和免疫学博士后研究员到被特朗普的高级顾问和保守派权威称赞的英雄。 早在2019年1月中旬,在香港做研究的闫丽梦就已经听到传言,称中国大陆出现了一种危险的新病毒,政府正在将其淡化处理。闫丽梦就向她喜欢的中文Youtube节目主持人王定刚提供信息。 4月28日闫丽梦逃离香港,前往美国,郭文贵和斑农把她安置在纽约巿一间“安全屋”内,并为她请来传讯教练,教她应对传媒提问,又要求她提交多份论文,把她包装成“吹哨者”,再安排她接受传媒访问。在7月10日,闫丽梦首次亮相霍士新闻频道,除了交代自己赴美的经过,亦指控香港大学有份协助隐瞒疫情,但没有提及自己与郭文贵、斑农的关系。 在第一次福克斯采访之后,闫丽梦开始了一场旋风式的右翼媒体之旅,重复着保守派的要点话题。她说自己服用羟氯喹来抵御病毒,尽管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警告它没有效果。她暗示,美国卫生机构与世界卫生组织密谋掩盖了疫情。 9月初,闫丽梦透过匿名的中间人,与乔治城大学的传染病专家卢西会面。卢西过去曾经提出新冠状病毒可能在实验室制造出来,而闫丽梦则对他讲述自己的研究,希望获得对方支持。即使在脸书网站给卡尔森9月15日采访闫丽梦的节目打上“虚假信息”的标签、推特暂停闫丽梦的账号后,卡尔森、班农和闫丽梦仍然没有放弃。 闫丽梦10月8日发表了第二篇论文,题目是《新冠病毒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生物武器》,进一步强调这种蔓延至全球的病毒是人为制造的观点,并补充说病毒是被有意“释放”的,这篇论文也包含似乎来自同一位匿名博主文章的材料。 闫丽梦两篇有争议的论文都与郭文贵有关。这两篇论文——在题目和作者姓名下方,即经常列出大学相关机构和资金来源的位置——显著写着“法治学会”和“法治基金会”的机构名称,这两个非营利组织都是郭文贵等人支持的。 目前科学界普遍相信新冠病毒来自蝙蝠,没有证据显示病毒属人工制造。虽然科学界很快把有关论文定性为基于猜测的伪科学,但霍士新闻名主播卡尔森(Tucker Carlson)9月15日依然邀请闫丽梦出席节目,把论文内容发扬光大。即使访问影片被Facebook等社交娸体标签为假消息,仍录得最少880万人次观看,进入主流。在访问后数星期,卡尔森才澄清自己不认同闫丽梦的讲法。 闫丽梦从研究者到吹哨人的演变,是两个不相关但越来越联合起来散布虚假信息的团体合作的产物:一个是规模较小但很活跃的海外华人团体,另一个是在美国有高度影响力的极右翼团体。这两个团体都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看到了推动自己议程的机会。对海外华人来说,闫丽梦及其毫无根据的说法,为那些意图推翻中国政府的人提供了一件利器。对美国保守派来说,这让他们能迎合西方日益高涨的反华情绪,分散人们对特朗普政府应对疫情失败的关注。 哥伦比亚大学病毒学家安吉拉·拉斯穆森说,她认为闫丽梦的论文是“政治宣传”,目的是欺骗。“这篇论文对没有科学背景的人来说极具欺骗性,因为它是用非常专业的语言写成的,用了很多行话,看起来好像是正规的科学论文。但是,任何一个有病毒学或分子生物学背景的人读到这篇论文时,都会很清楚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无稽之谈。” 从1月发现到9月走向最高点,郭文贵和班农导演的这一出“病毒源头论”网上政治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本土人民地观点和生活,更是将“假新闻”地威力一览无余地暴露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