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加拿大旅游:怀旧的温哥华唐人街
温哥华的唐人街近些年来呈现衰败之势,区内建筑破旧狭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新一代移民大多移往其它区域居住,留下来的基本上是些老人,商业已经不复往日的繁荣。作为温哥华城区最古老的社区,在这里可以看到温哥华的过去。唐人街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个充满东方气息的地方,如今也是温哥华的一个旅游景点
同一年,在中国南部偏远的一隅--澳门,大约30-50名工匠却无法忍受生活的折磨和贫困,冒险登上一艘帆船,跨洋出海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一批手艺精湛的木匠,被一个英国海军军官James Meares招募,到北美殖民地建造船只,他们在温哥华登陆,建造的第一艘欧式帆船被命名为“North West America”号。
从此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温哥华,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后代。
温哥华的唐人街位于市中心东部的片打街(Pender Street)和基发街(Keefer Street)一带,是温哥华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片打街(Pender Street)和泰勒街(Taylor Street)的入口处,建有一座中式的牌坊,命名为“千禧门”,门楣背面的牌匾上书“继往开来”四个大字。
步入唐人街后南边是中山公园,前面有一座石头牌楼,名曰“中华门”。
穿过“中华门”之后是一处庭院,内置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雕像,雕像背后就是小巧玲玲的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的旁边有一个中华文化中心,前面有一个小巧的纪念碑,纪念那些为加拿大捐躯的华人先辈。
绿色的琉璃瓦屋顶,从很远处就能看到。
唐人街内充斥着许多老旧的建筑,散发着暗淡的色彩和霉腐的气息,街边商店里兜售着许多古老、怀旧的旅游商品。
街上可以见到李小龙的海报,环顾四周古旧的建筑,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现今的中国人大多崇尚西方文化,这个影楼却以中国文化为卖点,越老越旧越是吸引人。今年是中国的虎年,橱窗里的模特被打扮成两个可爱的老虎。
这个杂货店里可以买到皇历、福字、对联、吊钱等中国传统年货。
老旧的房子原汁原味,看起来有些破败,但不是新建的“仿古建筑”。
片打街(Pender Street)不是一条交通干道,但也是交通繁忙,街上通行19路电车和其他几条公交线路。
唐人街里没有大型的百货商场和超市,所谓百货店实际上就是杂货铺。
唐人街也有不少贩卖中国土特产的商店,中国人常吃的蔬菜、水果应有尽有,比如北方人的大白菜、大葱,南方人的油菜、菜心、芥兰、豆苗、小葱,以及豆芽、冬瓜、豆腐等等。
南北货、中药材对中国人来说可是必不可少,只要有中国人就一定能够见到这些东西。
这里的土特产品质量上乘,不用太过担心碰到假冒伪劣产品。中文书店在唐人街也能找到,两岸三地的出版物都可以买到。
唐人街的另一个特色必然是离不开中式餐饮,在这里可以吃到地道的广东小吃(Dim Sin),价钱公道不贵,两个人饮茶大约20-30元加币即可。
有一个大陆八十年代移民追述早年在温哥华的生活时曾经提到,刚来温哥华时有一次他到唐人街上的中餐馆吃饭,叫来一个跑堂的点菜,小二只懂广东话,不懂普通话,比比划划点完菜后,小二一边摇头往回走,一边嘟囔道:“这个中国人好奇怪,点解不识讲中文呢?”那个时候只有广东话才是中文。
唐人街内盘踞着不少华人团体,这个叫做“中國洪門民治黨”的团体年代久远,大约起源于明末清初,对外称“天地会”,对内称“洪门”,是致力于反清事业的民间秘密团体之一,曾经襄助孙中山推翻满清王朝,也是青帮、三合会等帮会的鼻祖,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反动会道门之一被政府取缔。
在温哥华“洪门”可以自由活动,是合法的华人社团,不算反动会道门。
还有一些莫名的华人团体,比如这个“陈颖川总堂”,据说创建于1925年,凡旅居温哥华的陈姓华人均可加入,宗旨是:“遵守先辈遗训、团结宗亲、发扬孝道”。每年举行社庆和春宴,参加华人社区的活动,还设有一个奖学金。
这个“中华会馆”也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华人社团,似乎霍元甲、李小龙当年曾经经常光顾这里,召集众人研议与洋人比武的谋略。
唐人街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个充满东方气息的地方,如今也是温哥华的一个旅游景点。
每年的春节,唐人街都会举办游行活动,领队的往往是一个财神,会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
中国人办游行,舞狮舞龙必不可少,甭管在异国生活了多少代,中国人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温哥华的唐人街近些年来呈现衰败之势,区内建筑破旧狭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新一代移民大多移往其它区域居住,留下来的基本上是些老人,商业已经不复往日的繁荣。作为温哥华城区最古老的社区,在这里可以看到温哥华的过去。有一次我乘19路电车经过唐人街,沿途有不少耄耋之年的老人上下,相互之间亲热地用广东话打招呼,手牵着手问寒问暖,异国他乡见到此情此景,使我心头不断涌起阵阵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