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浪费 再循环”的加拿大日常 值得追随的潮流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自从进入雨季以来,开车就再没看到路口电线杆上贴着的Yard Sale或Garage Sale的指示信息,不免怀念那些在社区里逛Yard Sale淘宝的阳光明媚的周末。
几乎每个社区中心附近都能找到巨大的clothing bank,book bank或者toy bank,当你收拾家时可以打包不需要的干净衣物,旧的书籍教材或者孩子小时候的玩具然后拿过去放到里面去。慈善机构会收集起来放到二手店去卖。说到二手店,有数据统计每年有八成加拿大人都逛过二手店。在加拿大很容易见到一家连锁的二手店,比如Thrift Store或者Value Village,里面的物品全部来源于捐赠。物品五花八门,衣服鞋子,厨房用品,运动器材,艺术品,玩具等等,价格都很便宜。营业额会由慈善机构再用于慈善项目。由于文化因素,华人不太会在二手店买衣服鞋子之类,但统计表明,二手店物品中交易比例最高的却是衣服鞋子之类,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的体现吧。二手店里总有一些精美的瓷器或带有文化历史气息的艺术品,因为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有着丰富的族裔构成,捐赠物品会带有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所以闲暇时逛逛二手店也是一次微型文化之旅。曾在二手店用几刀就淘到一个精美的水晶花瓶,这要是在专卖店可是几十倍价格呢。就连喜欢黑胶唱片的发烧友在二手店也能找到心头好。
这种不浪费、再循环的意识在孩子们小学时就已得到灌输。学校里每个学年都会有Clothing Drive(衣物捐赠活动)或者Used Book Fair(旧书市)。大家会回家找出几件干净的不再穿的旧衣服拿到学校捐赠,家长义工聚到一起打包给指定的低收入家庭或难民家庭送去。图书馆会组织大家把家中读过的旧书捐来,举办个书市,大家再去挑选喜爱的书籍购买,价格自是非常便宜,几毛钱就可以买一本书了。卖书的钱会用于图书馆再为孩子们购置新书。就连教材也是每学期开学借回家,仔细包上书皮或套上塑料书套,学期结束再还回学校,在这里当然也见不到高考结束撕书如飘雪的壮观景象啦。小朋友们从小就知道,用过的东西不要扔掉,还可以再利用再循环,给需要的人用。
这种不浪费的精神自然会在如何处理垃圾问题上发扬光大。分类垃圾在这里执行的很到位,每家都有两个大桶、一个小桶、一个蓝色塑料盒子、一个灰色塑料盒子以及两个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各有各的功能。黑色盖子的大桶用于不可利用的纯垃圾;绿色盖子大桶用于厨余垃圾、枝叶杂草等可循环有机物质;蓝色盒子用于各种瓶子容器之类;灰色盒子专用于收纳玻璃制品;黄色袋子装各种纸质品,但必须压平放入,大的纸板要按尺寸裁剪放入;蓝色袋子装报纸之类物品。秋季落叶季节,还要用专门纸袋把落叶装好,市政部门会在特定日子来收落叶的。怎么样?听着就很复杂了吧?手机上的短信会每周提前一天发送收哪种垃圾的提醒,因为碰到法定假日,收垃圾日期会自动往后顺延一天。垃圾日前一天的傍晚开始就会听到后巷家家户户整理垃圾的叮叮咣咣的声音。第二天早上,你会看到各家的桶啊,盒子啊、袋子啊都整整齐齐地摆好啦,似乎在说:看,我环保,我光荣。
像London Drugs这样的超市还有专门回收电灯泡、电池的箱子,逛超市的时候顺便把家里废弃的灯泡、电池带上扔进去,真是典型的顺手做环保。就是在某次扔电池的时候,我才发现竟然还有一种东西可以再回收,那就是买肉制品时候的泡沫塑料包装。又涨了知识,现在每次都会把肉类的包装洗干净叠好,等着积累起来再送去超市回收吧。
同胞们来到加拿大也很快入乡随俗,开始了物品循环再利用的旅程。这里的华人有不少闲置物品交换群,还有的妈妈们专门成立书籍玩具交换群,有的低价出售,有的免费自取,总之,不浪费为第一要义。
加拿大人口不到四千万,占据如此巨大的辽阔幅员,可以说是地大物博了,然而全民都有极强的不浪费、再循环的意识。如果这个星球上的人都能加强这个环保意识,那地球的日子会好过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