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古都洛阳:“十三朝”神都的古风古韵

多维+-

中国八大古都洛阳:“十三朝”神都的古风古韵

图为中秋晚会前夕,洛阳城燃放烟花。(视觉中国)

2020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选在了河南省第二大城市洛阳市。中国央视在秋晚官宣消息中提到,承办地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这对集中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华夏文明寻根溯源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自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都城。这是官方一直以来认定的说法。

近现代学者,通过对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研究后,认为洛阳应该是“十五朝古都”。十三朝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西汉和武周两个朝代。西汉立国之初定都在洛阳,后迁往西安。武则天篡唐建立的周朝,也算是一个朝代。“十五朝古都”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图为位于洛阳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丽景门。

中国八大古都洛阳:“十三朝”神都的古风古韵

图为位于洛阳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丽景门。

洛阳城区,有82处A级景点,4A级景点30家以上,这个数量在中国城市群中也排名前列。

中国八大古都洛阳:“十三朝”神都的古风古韵

河南洛阳老城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始建于明代,历代经过数次修缮,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

中国八大古都洛阳:“十三朝”神都的古风古韵

洛阳文峰塔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新华社)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如唐高宗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登基称帝等,功能类似北京午门。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区。(新华社)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历史上的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新华社)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区以东12公里,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着名伽蓝,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新华社)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 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新华社)

香山寺,洛阳龙门十寺之首。位于洛阳城南香山(龙门东山)上,紧邻龙门石窟。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视觉中国)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视觉中国)

龙门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雕像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视觉中国)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赞誉,故洛阳有“牡丹城”之称。图为洛阳王城公园沉香楼前,二乔等上万朵名贵牡丹竞相开放。(视觉中国)

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视觉中国)

关林的建筑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视觉中国)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至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视觉中国)

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图为“绿松石龙形器”,代表了中国最早的龙图腾。(视觉中国)

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6座陵。图为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朱仓M722陵园遗址1号台基西阶道。(新华社)

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以北3.5公里、今洛阳市北郊瀍河区邙山南麓,现为村民的耕地。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毁于隋末农民战争,沿用时间较短,之后逐渐荒废埋于地下。 回洛仓是隋代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国家性漕仓之一,是隋代大运河漕运情况的实物见证。(视觉中国)

洛阳老君山(本名景室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南三公里处,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达2200余米。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的李耳(即老子)曾在此山修炼,唐太宗因此将景室山改名为老君山。老君山自北魏以来,是周边各郡香客朝拜要地,其山顶的太清观也是始建于北魏。(视觉中国)

洛阳九龙鼎,建成于1992年9月,是一个33米高的九龙鼎花岗岩雕塑。(新华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