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华人家长不能忘记与子女的边界感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接到好友一通电话,做了一回情绪垃圾桶。原来,疫情宅家的这段时间,她家里鸡飞狗跳,与孩子的关系空前紧张。网课还在继续,全天候返校的日子似乎还在遥远的九月份,这滋味确实是一言难尽。国内已经形式大好,神兽都已归笼,经常看到网上视频里家长送孩子上学路上的轻盈舞步,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开心。
以前生活繁忙的时候,许多家长自责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可当上天阴差阳错给了一段朝夕相处的亲子时光,咋就过成了这样相爱相杀的局面呢。这让我不由想到一个词,边界感。边界感说简单点就是人与人相处时的一个度,或者是分寸。我们走出家门,面对同事、朋友、陌生人的时候,大部分人似乎脑子里都装着一个尺度,可是一回到家,面对家人,边界似乎就自动消失,可以无限走进对方的世界而不自知。
这次疫情中,家长们与孩子朝夕相处,也忘记了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孩子睁开眼睛起床到闭上眼睛睡觉都恨不得时刻盯着。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找子女的不足,因为我们希望她们更好。我们总想安排他们的作息,因为我们怕他们虚度光阴。我们总想不停说教,因为我们希望他们活成我们理想的样子。我们不知不觉就忘了,孩子既是我们的心肝宝贝,也是独立的社会人,他们需要被认可,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感与归属感。
海外的华人家庭里子女对父母边界感的需求似乎更甚,因为在海外长大的孩子与在国内长大的父母还隔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加拿大长大的孩子通常随遇而安,没有太多的争强好胜的心思,从小受到的教育使他们愿意去欣赏别人,真诚地给别人喝彩。而在国内成长起来的父母经历了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带来的竞争感,使得他们面对孩子的散漫随意无法忍受,简直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地步。家长恨不得孩子个个自推爬藤,一从任何消息来源听到别人家的牛娃又怎样怎样了,再看自家悠哉悠哉的娃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制定一系列严苛计划,誓把被病毒拖走的时间抢回来。而孩子呢,虽然不争强好胜,却从小在西方教育体系中练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父母质疑的的能力,许多孩子还有演讲辩论的能力,一副好口才全部拿来与父母练手。于是,人仰马翻,剑发弩张。
李安导演早期曾出品过家庭三部曲,三部电影的共同之处都是在海外背景下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处理。可以说,这三部电影极好的阐释了边界感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其中,《喜宴》讲述了华人家庭最为敏感的同性恋问题,男主的父母一开始也是像很多传统华人父母一样来干涉子女的婚事,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强迫孩子举办盛大的喜宴。面对这种无边界的爱的压力,孩子只好撒谎欺骗来蒙混过关。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系列戏剧冲突,父母终于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性取向,有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并不一定要活成他们希望的样子。
边界感是双向的,有的人不会拒绝别人的过分要求,心理学分析这一类人不够自信,没有安全感,所以界限感模糊,不会说No. 在西方长大的孩子,从小得到的鼓励多于批评,所以大多有着很强的自信心。因此,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他们如果觉得超过了边界,就会理直气壮的据理以争,敢于说不。其实,这是好的现象,应该加以保护。
当然,每个家庭保有自己的家庭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不断学习养育理论并付诸实践是大有裨益的。比如,疫情期间与孩子宅在一起,那就好好的利用起来。与孩子平等的聊天交流,共同制定作息表,请孩子给出更好的应付疫情的方案,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做一些小竞赛,共同读书,一起欣赏一部孩子推荐的电影,认真地听一听孩子喜欢的歌曲。把权利与尊重赋予孩子,他们会给你更多的惊喜与欣慰。
相信我,如果你做到了这些,若干年后,当你的孩子回忆灰色的2020年的时候,脑海里闪现的一定是父母给予他们的温情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