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哥华有些迷失的父亲 - 写在父亲节到来之际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庄沈文
母亲节过去一个月了,父亲节也将接踵而至。
与喧嚣的母亲节相比,父亲节显得低调了很多。对于父亲节,商家没有像母亲节那样大肆推销其商品,广告商和媒体也没有像母亲节那样鼓噪。
周末在商场购物,恰好与一朋友相遇。谈起母亲节与父亲节公众氛围的反差,朋友认为,这或许与商家过分将母亲节商业化有关,也与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和父亲节历史相对较短有关。
接着,朋友说,他倒是希望在这里父亲节越低调越好。
我读懂了朋友的话外之音。父亲这两个字似乎刺痛了朋友那根敏感的神经。
朋友在国内大学是学金融的,曾是国内一家国有银行的高级白领。十几年前,朋友携妻带女移民到了温哥华。
由于妻子的收入比自己高,朋友感觉在家里矮三分,就是在孩子面前,朋友也感觉有些自卑。
朋友多次提到,在国内他不但是一个高级白领,还经常可以帮助女儿检查作业,辅导女儿学习。可是,自从来到温哥华,他不但只是一个累脖工,更辅导不了女儿学习。从此,辅导女儿的重任只能由妻子一人承担,他似乎变成了一个局外人。
尽管女儿如今已是UBC的一名大学生,但朋友始终觉得,他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女儿从骨子里是瞧不起他这个父亲的。
在温哥华,像这位朋友一样有些迷失的父亲远不止个别。
曾经结识一位南方朋友。多年前,他携妻带子在温哥华登陆了。他说,他当时移民海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嫌一个儿子少,想再要一个孩子。
他和妻子在温哥华稳定下来后不久,妻子果然生下了一个女儿。有儿有女,儿女双全,为这个移民初期还很艰难的家庭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那时, 由于他和妻子都忙于打工,儿子上学,无人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他只好把女儿送回国内,让父母帮助照料。
大约两年后,他才将女儿从国内的父母处接回温哥华,送到托儿所找人看护。
可是,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作为父亲的他却喜忧参半,甚至忧大于喜。
或许是女儿被国内父母溺爱的原因,或许是女儿的个性获得了充分的张扬。在他看来,女儿聪明,善与人交流,从不怯场。但是,她无论学习,还是干什么,注意力都不集中,而且随心所欲,不守规矩,调皮捣蛋,顶撞家长不说,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相对于国内,这里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即使如此,他和妻子也会经常收到幼儿园和学校老师对女儿的控告,成为同年级受到老师接见频率最高的家长。
女儿转眼已上六年级了,但在他这个父亲的眼里,女儿似乎是个“问题少女”,令他感觉很无奈。
前一段时间偶然看到他,他还像祥林嫂似的数落女儿的种种不是,并抱怨在这里对女儿打骂不得,只能放任自流,甚至流露出后悔要了这个女儿。
上述是自卑型、无奈型的父亲,还有一种可谓失落型的父亲。
有一位朋友,其儿子远赴加东求学,毕业后留在了多伦多并在那里安家落户。
儿子结婚是大事。作为父亲,这位朋友不但出钱给儿子筹办婚事,还提前请假专程出席儿子的婚礼。
在国内,像孩子结婚这种大事,必定以家长为主导。朋友本想提前到来帮助儿子做点什么,到达以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插不上手。所有的事情,都是儿子一手操办,他只好做一个袖手旁观的“闲人”。
特别是儿子婚礼那天,朋友感觉被完全晾在一边。朋友跟儿子商量,既然他出席了婚礼,作为家长总得向来宾和亲友说几句感谢的话。可是儿子说,一切程序均安排妥当,没有双方父母讲话的环节。
儿子的婚礼喜庆而热闹,朋友却感觉有些失落,因为他被剥夺了在婚礼上的话语权。
父爱如山。香港著名作家梁凤仪说,“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父爱和母爱一样,山高水长。那些在海外感觉有些迷失的父亲,除了要入乡随俗,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需要子女能多体谅父亲,理解父亲的苦衷。
愿天下父亲节日快乐!